消化在线: 炎症性肠病癌变的发生机制与防治
来源: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专指一组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发病高峰年龄为15 ~ 25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IBD患者结肠存在反复发生的慢性炎症,而在CD患者中,可能还同时存在小肠的慢性复发性炎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IBD患者最常见的恶性并发症。1925年,Crohn和Rosenberg首先报道了IBD与CRC之间的关系。此后,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位于结肠的IBD患者发生CRC的风险明显增加。尽管IBD相关性结直肠癌(IBD-CRC,又称colitis-associated CRC)的发生率仅占所有CRC患者的1% ~2%,但在这一相对年轻的群体中,它已成为死亡的一个常见原因[1]。本文将对IBD-CRC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 癌变机制 防治策略
作者:
陈敏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2); 吴开春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陕西西安,7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