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智能干预系统指导下的冠心病康复治疗
来源:
智能干预系统指导下的冠心病康复治疗和曲美他嗪对改善运动耐量的作用
立论依据
一.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让患者回归社会,恢复工作能力时当前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
自上世纪末以来,心脑血管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目前已占总死亡人数的30%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普遍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依赖他人完成基本日常活动次数增加,给患者自身心理压力和增添家人的护理负担。资料显示,现在的研究表明即便经过PCI或者冠脉搭桥术和最佳药物治疗后,仍有34%的冠心病患者具有心绞痛症状,10年生存率仅为66%。与此同时,40%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0%患者社会功能受限,近一半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因此,理想的冠心病治疗是在PCI或者冠脉搭桥术的基础上,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最佳药物治疗、运动康复、心理处方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给予改善代谢药物增强运动耐量,实现患者的全面心脏康复。
如何提高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增加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这个问题是当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课题。个体化干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很重要。
二、开发出智能随访软件系统有着现实的需要和重要意义。
我们的研究试图开发出一套智能干预系统,智能解决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心理、生活方式、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的进行评估,然后智能性给出心理干预、运动处方、生活方式改变的建议和药物治疗建议。目前在国内尚无此类软件。
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冠心病全面康复治疗的各方面进行评估,智能地提出改进和治疗方案的建议,体现了冠心病全面康复个体化治疗的概念。同时计算机化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节省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
三、冠心病全面干预的相关研究
(1)欧洲协作研究对60881 名比利时、意大利、波兰与美国的40-59 岁的男性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试验,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给予减少吸烟、采用低胆固醇饮食、减肥、并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追踪6 年,干预组冠心病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了10.2%,致命性心肌梗塞减少了6.9%,而非致命性的心肌梗塞减少了14.8%,总死亡率下降5.3%。说明生活命性的心肌梗塞发生率减少。
(2)多危险因素干预试验:通过对12866 例35-57 岁的美国男性高脂血症患者(高TC、高血压、吸烟)进行试验,干预组给予限制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通过追踪七年改变生活方式,第六年血TC 平均下降12.1mg/dl,舒张压下降10.5mmHg,吸烟减少50%,对照组为TC 平均下降7.5mg/dl,舒张压下降7.3mmHg,吸烟减少29%。但如结合吸烟与高血症两项危险因素的变化,则CHD 死亡降低49%。说明对于CHD 患者,通过生活方式改善,可明显降低CHD 的死亡率。
(3)Hjermann 等人进行的奥斯陆试验则从饮食干预方面考察了降低的TC 与CHD 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奥斯陆试验将1200名健康男性随机分为膳食干预组和对照组。经过5 年的干预后,干预组的血清TC 下降了13%,而对照组的血清TC 仅下降了3%;且干预组的CHD 事件(包括致命性和非致命性的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47%,CHD 死亡率则比对照组少33%。继续追踪3-4 年后,此趋势仍然存在,而且干预组的CHD 死亡率较对照组减少40%。
五、冠心病全面康复主要内容
通过个体化康复程序,提高和维持心血管健康,并达到理想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和情绪状态。
现代心脏康复的理念包括: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运动处方、心理处方、健康教育以及药物治疗。
1.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TLC)主要包括:控制饮食、减轻体重。
① 控制饮食:a、总热量的摄入与体重的控制有密切关系,应根据年龄、劳动强度等合理摄取以保持标准体重。b、碳水化合物摄入应占总热量的50-60%,谷物可提供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多食含有高纤维素的谷物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危险。在体重不减的情况下碳水化合物摄入大于总热量60%可导致甘油三酯(TG)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降低,如果多摄取高纤维膳食(粗粮)少摄入单糖和多糖,将减少甘油三酯的升高和LDL-C 降低。c、脂肪的摄入,总脂肪的摄入应小于总热量30%,高脂肪摄入可导致体重的增加,进一步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d、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胆固醇的摄入每天应小于200mg,因此要限制所有胆固醇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来源,鸡蛋要少于3 个/周,也要减少甲壳类动物的摄入。e、纤维素的摄入,建议每人每日摄取膳食纤维20-30 克,食物中纤维的主要成分是非淀粉的多糖类,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B-葡聚糖、果胶和树胶。可溶性纤维可降低胆固醇水平,多项研究的Meta 分析结果发现可溶性纤维每增加1 克,LDL-C 平均下降2.2mg/分升,建议多食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f、植物固醇,主要源于植物油、坚果类及蔬菜、水果,根据FDA 公告,每天摄取2.6克植物固醇能降低10%左右的血胆固醇和LDL-C,对血HDL-C和TG 无作用。g、戒烟、限酒,酒精的摄入男性<30g/日,女性<15g/日。
② 减轻体重:超重和肥胖是主要的和基本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轻体重不仅能提高降低LDL-C的幅度,并能减轻代谢综合征的所有危险因素。因此摄入量与支出量要保持平衡以维持最佳体重。体重指数>27即为超重,应减少摄入总热量。降低体重的速度以每周减轻0.5-1kg为宜。为了减重和维持体重,在总热量控制的情况下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也就是保持体重指数在20-25范围内。
2.运动处方
要达到改善运动耐量的目的,运动量必须达到一定阈值。这个阈值大约是24-32公里(15-20英里)/周,消耗热量5040-9240KJ/周,>9240KJ/周可产生更理想的血脂改变,但这样大的运动量患者不易坚持。最低的运动强度为50%VO2max,最高为80%VO2max,比较多的采用70-75% VO2max,可产生有益的血脂改变。若按心率计算,一般采用65-85%HR max,低运动强度只要达到一定的量也能产生血脂改变,只是训练时间相应拉长。持续时间:每天训练30-60分钟,包括准备时间和放松时间。具体训练时间应根据每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作相应调整。运动频率:各研究报道不一,最低的每周2次,最高的每周7次,但一般为每周3-4次。为了做到合理运动需制定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并无统一标准,但均强调个体化原则。它包括四方面:a、运动方式视患者的耐受力,可选择步行、游泳、长跑、划船、走楼梯、太极拳等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健身法。b、运动强度,从适合患者的最小运动量及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开始,起初是每天几分钟,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任何参加运动疗法的患者均应在专科医生的监护下进行运动活动,监护指标包括运动时患者是否感到极度呼吸困难、极度下肢疲劳、血氧饱和度是否<85%及心率是否达到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c、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30-60min。患者先做准备活动10min,如四肢伸展、慢走、深呼吸或打太极拳等;然后按选定的运动处方,例如室内步行或活动平板或呼吸练习等20-40min,其中至少10min达到靶心率。可以连续运动,但更适宜的是间断运动,即运动3-5min,休息1-2min,然后再运动,再休息,可延长运动时间,最后5-10min放松整理,其后应视患者症状、体征有无改变而定。d、运动频率每天运动1次,每周5天。在整个运动期间应持积极且慎重的态度,即不宜不动,也不宜操之过急。要保证运动处方的实施并予以监控:各锻炼组在运动处方正式实施前需适应性锻炼1 周。适应性锻炼期间,指导受试者掌握以脉搏、自觉吃力度量表(RPE)和走跑速度相结合的控制运动强度的方法。整个锻炼期间要求受试者记录锻炼日记,研究人员每月到现场指导和监督1-2 次,以现场指导监督结合锻炼日记掌握受试者的锻炼情况。研究期间,要求各锻炼组在按饮食、运动处方锻炼的同时保持其余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不变。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显著协助改善运动耐量,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佳药物治疗可以协助调脂、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心率,预防心律失常等。有研究提示曲美他嗪能改善患者能量代谢途径,减少机体耗氧量,提高运动耐量,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提供能保障。
4. 心理处方
冠心病患者45%的患者存在者忧郁和焦虑等不良精神状态。冠心病在男性中高发,且发病年龄较女性早,但冠心病患者中,发生抑郁和焦虑不良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冠心病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状态与冠心病本身疾病有关。冠心病心功能越差的患者其抑郁、焦虑情况也相应较重。尽早识别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状态并实施有效地心理干预对疾病的治疗、预后及改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项关于抑郁症对治疗依从性的荟萃分析表明,抑郁和焦虑患者的依从性差的机率3倍于常人。给予冠心病患者精神和心理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运动耐受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认识,能自觉地遵照医嘱服药,自愿坚持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坚持运动,达到改善运动耐量的作用,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五、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目的
开发出冠心病智能干预系统,简化冠心病全面康复的评估和治疗对策的选择过程,指导医生开展冠心病全面康复治疗。揭示曲美他嗪在改善冠心病运动耐量中的作用和机制。
本研究的内容
1. 通过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出面向对象的冠心病全面治疗的智能干预系统。
2. 将该智能干预系统应用于冠心病运动耐量降低患者筛选和评估,提出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的措施,开出心理、运动处方,合理应用药物,指导冠心病患者的康复。
3.比较智能干预系统指导下,曲美他嗪对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血游离脂肪酸浓度、运动峰值氧耗量、心率、血压、心输出量以及每搏心输出量的改变。
本研究的意义
1.积极构建良好的医患沟通平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有利于冠心病全面康复治疗理念的开展,使患者早日回归正常工作。
2.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冠心病全面康复治疗的各方面进行评估,智能地提出改进和治疗方案的建议,体现了冠心病全面康复个体化治疗的概念。同时计算机化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节省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
3.通过比较曲美他嗪在冠心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揭示代谢治疗对心脏康复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Goulart AC, Santos IS, Sitnik D, et al.Design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ospective cohort: two-year experience from the strategy of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tudy (ERICO study).Clinics, 2013,68(3):431-434.
2.Rossouw JE, Prentice RL, Manson JE, et al.Relationship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27-hydroxycholestero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Circulation,2012,126(13):1577-1586.
3.Roncaglioni MC, Tombesi M, Avanzini F, et al.n-3 fatty acid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N Engl J Med,2013,368(19):1800-1808.
4.Lin HH, Tsai YF, Lin PJ, et al.Effects of a therapeutic lifestyle-change programme on cardiac risk factor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J Clin Nurs,2010,19(1-2):60-68.
5.Yin HQ, Prochaska JO, Rossi JS, et al.Treatment-enhanced paired action contributes substantially to change across multiple health behaviors: secondary analyses of five randomized trials.Transl Behav Med,2013,3(1):62-71.
6.Lewey J, Shrank WH, Bowry AD, et al.Gender and racial disparities in adherence to statin therapy: A meta-analysis.Am Heart J,2013,165(5):665-678.
7.Bertoni AG, Ensley D, Goff DC.30,000 fewer heart attacks and strokes in North Carolina: a challenge to prioritize prevention.N C Med J,2012,73(6):449-456.
8.Rosneck JS, Hughes J, Gunstad J, et al.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a Cardiovascular Risk and Disease Management Knowledge Assessment Tool.J Cardiovasc Nurs,2013,28(4):222-234.
9.Saidi O, Ben Mansour N, O'Flaherty M,et al.Analyzing Rec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Trends in Tunisia between 1997 and 2009.PLoS One,2013,8(5):e63202.
10.Turkstra E, Hawkes AL, Oldenburg B, Scuffham PA.Cost-effectiveness of a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condary prevention program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roActive Heart).BMC Cardiovasc Disord,2013.13(1):33.
11.Rutten-Jacobs LC, Arntz RM, Maaijwee NA, et al.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stroke among adults aged 18 to 50 years.JAMA,2013,309(11):1136-1144.
12.Schneider RH, Grim CE, Rainforth MV,et al.Stress reduction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Blacks.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2,5(6):750-758.
13.Wexler R, Pleister A, Raman SV, Borchers JR.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Phys Sportsmed,2012,40(1):109-115.
14.Tanaka S, Sakata R, Marui A,et al.Predicting long-term mortality after first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Circ J,2012,76(2):328-334.
15.Frisoli TM, Schmieder RE, Grodzicki T, et al.Beyond salt: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and blood pressure.Eur Heart J,2011,32(24):3081-3087
16.Luz PL, Nishiyama M, Chagas AC.Drugs and lifestyle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basis.Braz J Med Biol Res,2011,44(10):973-991.
17.Smiley WH 3rd.Getting patients to their lipid targets: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J Am Osteopath Assoc,2011,111(4 Suppl 3):eS13-17.
18.Bauer LK, Caro MA, Beach SR,et al. Effect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mprovement on adherence to medication and health behaviors in recently hospitalized cardiac patients. Am J Cardiol, 2012,109(9):1266-1271.
19.Reddy KJ, Singh M, Batsell RR, et al.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mas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dyslipidemic patients treated with lifestyle modification and combination lipid-modifying drug therapy.Prev Cardiol,2010,13(3):130-134.
20.Scrutinio D.The potential of lifestyle changes for improving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chanisms of benefit and clinical results.Rev Recent Clin Trials.2010,5(1):1-13.
22.Smedt DD, Clays E, Annemans L,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lifestyle chang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ronary patients: the EUROASPIRE III survey.Eur J Prev Cardiol. 2013,20(1)80-83.
23. Barzin M, Mirmiran P, Afghan M,et al.Distribution of 10-year risk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eligibility for therapeutic approaches among Tehranian adults.Public Health,2011,125(6):338-34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本研究目标是建立一套简单和实用的进行冠心病全面心脏康复的评估和指导智能干预系统。在该智能敢于系统指导下进行冠心病全面康复治疗。比较使用曲美他嗪治疗前后患者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分析相关的化验结果以及生理指标变化,分析可能的机制。
研究内容
本研究内容是通过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出面向对象的智能干预系统,并将该智能干预系统应用于冠心病运动耐量降低的患者,通过系统性评估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出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开出心理、运动处方,合理应用药物,指导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并比较采用智能干预系统指导下患者康复治疗和加用曲美他嗪治疗对患者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开发出智能干预系统。
2.将该智能干预系统应用于冠心病运动耐量降低患者筛选和评估以及合理的指导建议。
3.在智能干预系统指导下,选取老年病科患冠心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下降患者200例,所有患者事先签实验同意书。所有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半年,比较治疗前和后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的评分的改变,明确曲美他嗪是否存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的作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血游离脂肪酸浓度、血肌红蛋白浓度、血脂联素浓度、运动峰值氧耗量、心率、血压、心输出量以及每搏心输出量的改变,揭示曲美他嗪在改善冠心病运动耐量的机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在开发智能干预系统过程中出现软件难以按照设想的思路运行。
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可以检查设计思路,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程序设计员。
2.选取病例失访,出现患者治疗后的数据缺失。
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加大患者样本量来实验,或者延长实验时间入选新的病例。
3.出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解决方案:分析每个步骤中可能的偏差,或者选取病例重新开始实验。
研究方法
本研究存在两个大的方面:开发出智能干预系统和临床应用;曲美他嗪对于冠心病运动耐量下降患者的治疗前后的影响以及机制。
1.开发出智能干预系统软件和临床应用
采用计算机编程软件Vision FoxPro 9.0 开发出面向对象的智能随访系统。智能随访系统的框架包括需要建立的患者数据库系统以及应用系统(功能分析检索系统)。数据库系统主要包括一般信息、冠脉狭窄情况、服药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登记,评估系统包括运动耐量评估、精神状态评估、生活方式评估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采用6分钟步行距离行运动耐量评估,采用患者精神状态自评量表(SCI-90)、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对患者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质量评估。应用系统包括智能检索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智能建议系统功能、数据共享功能以及多媒体功能和移动终端等功能。初步开发出的智能干预系统部分界面截图见附图1-4。
该智能提醒系统可以提醒医护人员在额定时间内需要随访的患者名单以及患者应该作的相关评估、检查和化验;并可以根据患者危险程度分层来确定患者控制目标值;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相关评分,智能给出相应的冠心病全面康复治疗方案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的建议,及时提醒医务人员注意患者精神状态,恰当给予精神和心理治疗。通过该系统还能够查询系统查看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各种评估数据,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医患双方的良性互动。
2. 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降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本院老年病房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同过智能干预系统6分钟步行距离的评分选取冠心病运动耐量下降患者200例左右。对所有患者经过登记冠脉狭窄情况、服药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登记以及进行运动耐量、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评分。所有患者通过心电图检查、血气分析、抽血查空腹游离脂肪酸、血脂联素浓度以及血肌红蛋白浓度,行肺功能检查了解最大潮气容积和呼吸流速,测量运动后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彩色多普勒测量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以及每搏心输出量。
所有患者均每次曲美他嗪片20mg口服,一日三次治疗,一共治疗半年。根据智能干预系统记录的提醒,再次对入选患者行服药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登记,以及进行运动耐量、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评分。再次心电图检查、血气分析、抽血查空腹游离脂肪酸和肌红蛋白浓度,行肺功能检查了解最大潮气容积和呼吸流速,检测运动峰值氧耗量,测量运动后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彩色多普勒测量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输出量以及每搏心输出量。比较治疗前和后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以及精神状态的评分的改变,明确曲美他嗪是否存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的作用。比较治疗前后生理和生化相关指标的差异,揭示曲美他嗪在改善冠心病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的机制。
技术路线
1.开发出智能随访系统软件的路线图

2.曲美他嗪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降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的路线图。

可行性分析
1. 有熟练使用编程软件编程的医务人员,并且初步开发了冠心病全面康复智能干预系统。这系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初步开发出的智能干预系统部分界面截图见附图1-3。
2.研究对象充足。目前老年病房主要的疾病谱为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而因为患冠心病或者伴有冠心病的患者占总住院患者中40%以上,而且住院患者大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生活质量下降和运动耐量低下。在一年的时间内对数百例冠心病的患者行全面康复和曲美他嗪治疗前后数据收集是完全可行的。
3.今年我们编写了冠心病全面康复指导意见的手册,每个研究者参与者都熟练掌握了冠心病全面康复的意义和流程流程。
4.该项研究不会增加患者痛苦和损伤。
图1 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和相关化验登记系统
图2. 精神状态自评量表(SCL-90)

图3. 生活方式自评量表

图4. 查询系统

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计划
2014年10月-12月 开发出冠心病全面康复智能干预系统。
2015年1月-12月 采用冠心病全面康复智能干预系统选取运动耐量下降患者,病对患者进行服药情况、运动耐量评估、心血管不良事件登记、生活方式自评量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并根据该智能干预系统提示和建议,对患者治疗性生活方式的调整,给予心理干预,采用曲美他嗪改善患者代谢途径,改善运动耐量,比较曲美他嗪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血游离脂肪酸浓度、运动峰值氧耗量、心率、血压、心输出量以及每搏心输出量的改变。
2016年1月-12月 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和撰写论文,课题鉴定。
预期目标
1.开发出一整套冠心病全面康复智能干预系统软件,并且可以以此申请相关专利。
2.采用该智能干预系统,对相关患者行运动耐量评估、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相关功能进行评估,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心脏康复治疗。
3.在这种智能干预系统辅助下,曲美他嗪可以改善冠心病运动耐量。曲美他嗪通过减少游离脂肪酸浓度,提高肌红蛋白利用氧气的效率来改善运动耐量。
研究基础
1.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技术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在实验性研究方面,还没有相关的论文发表。研究课题有明确针对目标以及鲜明的实用价值。
2)课题申请人能独立使用Vision FoxPro 9.0编程,自行设计和编写了多个应用软件。冠心病智能干预系统开发可以在原有的应用程序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编写这次任务难度较以前的程序难度大,并且涉及功能实用性强,但是课题申请人完全有能力顺利完成该软件的设计以及规划。
3)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小组都是高年资的医师。有丰富病例随访经验,有多次课题申请经验以及课题完成能力。
4)申请人及研究小组既有多年的工作积累,又掌握了最新的实验技术,了解有关领域的最新医学动态,将保证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实验研究人员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和负责,尊重实验事实,认真对待实验数据,不弄虚作假和编造实验数据。
2. 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1)本医院化验室有所需的主要设备及技术,实验所需的试剂均为市售产品。如组织切片机、制冰机、二氧化碳培养箱、分光光度计、超速离心机、低温冰箱、无菌室、显微镜、细胞培养摇床、PCR仪、电磁流量计、凝胶电泳及摄像设备、动物实验台及X光透视机等。实验室设有专职技术及管理人员。除上述设备外,本题尚需添置部分硬件系统如凝胶干燥仪、超声细胞破碎仪等。
2)本院有专门的心导管室和先进的心脏专用X光机,为顺利进行动物冠脉造影和数据采样提供了物质基础。
3)本研究小组有4名硕士,1名博士,4人具有副高和以上职称人才资源为本题完成创造良好条件。
4)本研究小组的成员有多次独立开发多种应用软件系统的能力。本研究小组的成员都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明确认识,都熟练掌握了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并发症和伴随症状,都有冠心病的随访的经验,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