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
来源: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从以往的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 更进一步发展为:诱导并维持黏膜愈合, 防止并发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诱导黏膜愈合、 防止并发症的治疗目标出发, 主张早期更积极的治疗, 特别是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疾病难以控制”的病例。 在这方面 , “2012 年共识意见” 引入了我国的临床研究结果, 提出基于我国研究资料的高危因素[2 ], 如合并肛周病变、广泛性病变、 发病年龄轻、 首次发病即需要激素治疗等。 早期积极治疗指不必经过 “升阶梯” 治疗阶段, 活动期诱导缓解的初始就给予更强的药物 一种方法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或甲氨蝶呤) ;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予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
此外, 对于维持缓解治疗, 强调所有患者均应维持治疗。对于克罗恩病的维持缓解治疗, 提出硫唑嘌呤是激素诱导缓解后用于维持缓解最常用的药物, 能有效维持撤离激素的临床缓解或在维持症状缓解下减少激素用量 而氨基水杨酸制剂对激素诱导缓解后维持缓解的疗效仍未确定 对于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期间复发者, 首先应检查药物依从性和剂量是否足够, 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疗效的因素如合并感染、 存在纤维瘢痕性狭窄性病变等; 如排除其他因素, 可考虑改用英夫利昔单抗诱导缓解并继以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