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消化在线: 亚洲IBD:“西方病”的出现

消化在线: 亚洲IBD:“西方病”的出现

来源:

十多年前,炎性肠病(IBD)在亚洲很少见。如今,快速上升的发生率、并发症行为和大量发病率例证了亚洲IBD的重要性。在亚洲的第一项大规模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中,IBD的发生率在0.60例至3.44例/100,000人之间。亚洲几个国家的IBD发生率增加了2-3倍。溃疡性结肠炎(UC)比克罗恩病(CD)更普遍,不过CD的发生率快速增加。阳性家族史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常见,肠外疾病的表现与此相同。亚洲的复杂性和穿孔的CD常见。这些流行病学变化可能与西方人群接触增加、饮食西方化、卫生状况改善、越来越多的抗生素使用或者肠道微生物变化有关。与健康人和高加索CD受试者相比,亚洲CD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发生改变。与粘膜层有关的IBD微生物可能具有地域差异。在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哺乳、养宠物和卫生条件好转能保护患者免遭IBD,表明儿童期生长环境在调节疾病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亚洲人和高加索人的遗传因素也有差异。NOD2和自体吞噬变体与CD无关,但是TNF-SF15多态现象与东亚人的CD强烈相关。在IBD流行病学快速改变的亚洲地区开展研究,可能发现引起IBD发生的关键致病因素。
  亚洲的IBD流行病学我们了解什么?
  时间趋势研究表明香港、日本和韩国的疾病发生率上升。日本是唯一一个有国家IBD登记处的亚洲国家,于1975年后由日本厚生劳动省保留,如今包含150,000例以上UC患者和37,000例以上CD患者。在韩国,首尔松坡-江东区在10年内的CD和UC平均年发生率分别从每10万名居民0.05例和0.34例稳步上升至1.34例和3.08例5。在印度,10年前的一项社区基础调查报告UC的粗略发生率为每10万名居民6.02例6。在2011年,我们会同中国大陆的研究者 (P J Hu, MH Chen, B Xia, JM Qian教授)报告大庆(中国北方)、武汉和广州(中国南方)的人群基础环境IBD发生率分别为1.77、1.96和3.147-9。
  疾病表现型和演变是否和西方相似?
  亚洲IBD的表现与西方相对一致,但也有一些差别,包括男性CD患者、回结肠CD患者比例大,家族聚集性少,手术率低,以及肠道外表现少。在亚洲,甚至在诊断时就可以发现,穿孔和肛周疾病发生率较高,这表明,复杂的病情不太可能被延迟诊断。疾病诊断的平均时间约为4-6个月。亚洲发病高发年龄为20-50岁,50岁以后亚洲患者较少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亚洲研究表明,最多3%和10%的UC和CD患者报告了IBD家族史。

 
Ref: Siew C Ng. Emerging Leadership Lecture: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sia: Emergence of a “Western Disease”. doi: 10.1111/jgh.12859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