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来源:
背景与目的:
关于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不确定性。IBD在干扰素(IFN)治疗期间可加重,而且药物相互作用会使严重不良事件,如全血细胞减少或肝毒性加重。研究者研究了在HCV治疗期间IBD的加重,以及对HCV和IBD的伴随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者还评价了在IBD人群中HCV治疗的有效性。
方法:
研究者对2001年至2012年期间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梅奥诊所接受IFN为基础的HCV治疗的所有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在抗病毒治疗和随后的12个月期间,通过临床、内镜检查和组织学参数评价了IBD的加重。通过基线时和治疗期间所有3个细胞系的水平评估血液学毒性。通过直至完成治疗后24周时的血清HCV RNA水平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研究者还进行了详细的MEDLINE数据库检索并回顾了关于该主题的文献。
结果:
研究者发现了15例有并发IBD的受试者(8例有溃疡性结肠炎,7例有克罗恩病)。只有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病情加重;症状经美沙拉秦灌肠得以控制。另一例患者在完成抗病毒治疗后不久疾病突然发作;症状在2周后自行恢复至基线。所有受试者在基于IFN的治疗期间均经历了预期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67%。还给出了关于IBD患者中HCV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现有文献的简要回顾;虽然有限,但已发表的数据似乎支持在IBD得到控制的患者中IFN治疗的安全性。
结论:
并发IBD和HCV感染的患者的治疗仍是一个临床挑战。关于在IBD患者中HCV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循证建议难以提出,部分是由于缺乏数据。
讨论: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给出了在IBD患者中治疗丙型肝炎的经验,其中着重于在IFN治疗期间IBD加重的风险,药物的安全性特征,以及在该人群中HCV治疗的有效性。此外,研究者还回顾了关于此争议性话题的所有现有文献。
在此回顾性队列中,治疗总体耐受性良好,仅1例患者经历了基线排便次数轻微增加,大体上不伴内镜下变化,但根据活检,炎症略加重。尚不清楚轻微的组织学变化是由于IFN还是由于她的疾病自然进展,或者她的症状是与IBD还是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患者在之后的5年期间继续主诉相似的间歇性、自行缓解的发作,伴有不变的内镜下特征和稳定的极轻度-中度活动性,以上事实不再指向IFN为致病因素。第二例患者在完成HCV治疗后经历了暂时性发作,并自行消退。
至于药物毒性,使用IFN和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安全,而不应停止,这仅在伴随使用免疫调节剂的前提下。观察到的血细胞减少发生率与在文献中发布的发生率(补充表1)相似或比其略低。在本研究中,2例患者接受IFN、利巴韦林和AZA的伴随治疗,并且均未经历IBD发作、肝毒性,或需要输血或细胞刺激因子。频繁监测可能的骨髓毒性和肝毒性仍有必要,特别是在预计甲基化产物会增加的,有高硫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的受试者中。
研究者的单中心经验证实,在IBD患者中的丙型病毒肝炎治疗与在一般人群中的一样有效。
Ref: Allen AM1, Kim WR, Larson J,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 Patients With IBD.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 Dec;11(12):16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