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炎性肠病的结肠癌
来源:
近百年来人们已意识到炎性肠病(IBD)与结肠癌(CRC)之间存在相关性,这多半是肠道内慢性炎症引发的致癌过程及基因易感性二者共同的促进作用所致。IBD患者的CRC风险究竟有多大是一个仍有争议的话题。
由于三级医院收治的病情严重患者较多,不成比例,因此这些选定的重症人群造成了很容易高估IBD患者中早期患CRC的风险。后来以人群为基础的各项研究从广泛的IBD患者群体中计算出了风险估计值,发现风险要低很多。目前,有证据表明病程较长、病情广泛且炎症未得到控制的IBD患者是高危者。另外,其他公认的风险因子包括发病年龄较轻,有CRC家族史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大部分努力都放在如何确定IBD患者可能的CRC预防措施上,包括监测计划和化学预防制剂,但这些措施的具体效果如何仍不确定。
近一百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长期患有炎性肠病(IBD)的患者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升高。据估计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例死亡病例中有1例、克罗恩病(CD)患者12例各种原因所致死亡病例中有1例[1,2]是由结直肠癌所致。综合考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这两种遗传综合症,IBD是位列前三的CRC高危因素。UC和CD患CRC的风险均升高;但是这种风险大多在UC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研究。IBD患者CRC风险的升高多半是肠道内慢性炎症引发的致癌过程及基因易感性二者共同的促进作用所致。散发性CRC和IBD相关性CRC的预后相似,5年生存率均为50%,但IBD相关性CRC与散发性CRC相比受累人群年龄较轻(60岁对70岁)。
在1925年,Crohn和Rosenberg 最先阐明了CRC与UC之间的相关性。1928年,Bargen深入阐述了来自美国Mayo clinic的UC患者中出现的20例结直肠癌病例。1971年,de Dombal报告了来自Leeds的一个有广泛UC的人群中CRC的累积风险:10年后为5%,25年后高达41.8%。这些结果使人们提议对病情广泛、病程10年以上的UC患者进行癌症预防的结肠手术,但这一提议从未在实践中执行过。自那时起,人们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阐明IBD患者的CRC风险上,已提出了很多彼此不同的风险估计值,引发了有关IBD患者的CRC风险究竟如何的争论,这种争论还在继续。另外,新近的以人群为基础的几项研究已显示,随时间推移IBD相关性CRC风险降低,这很可能是由于治疗策略已从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和糖皮质激素时代推移到了巯嘌呤等免疫调节剂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的时代。
结论:
IBD患者患CRC的绝对风险有限。但是,IBD患者的重度、疾病长期活动、不接受结肠切除术的患者亚组,以及合并PSC的患者亚组患CRC的风险高于背景人群。总体而言,为防止IBD患者发生CRC,显而易见的目标应是尽可能减轻炎症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而为达此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定期随诊,药物治疗,手术和监测)应共同发挥作用,而非彼此独立的癌症预防因素。IBD患者中观察到的CRC风险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其原因之一是否是各种新治疗策略(特别是生物治疗)发挥了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Ref: Andersen NN1, Jess T. Has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e-creased?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Nov 21;19(43):7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