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2011-2104年韩国IBD发病率与临床预后:一项以全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来源:
原文:Incidence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South Korea, 2011-2014: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解读:2011-2104年韩国IBD发病率与临床预后:一项以全国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Ref: Dig Dis Sci. 2017 Aug;62(8):2102-2112
东亚地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在日益增长,然而来自该地区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统计数据依然欠缺。来自韩国的Yoon Suk Jung等人使用韩国国家健康保险数据来源,收集了2011年至2014年确诊为IBD的患者数据(10049名UC患者,5595名CD患者)。在研究期间,UC平均年发病率为5.0/10万,CD的平均年发病率为2.8/10万。UC患者确诊后1年和4年的累积手术率分别为1.0%和2.0%。在CD患者中分别为9.0%和13.9%。UC患者确诊后1年和4年的累积中-高量皮质类激素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6.6%和45.2%,在CD患者中分别为29.9%和50.8%。相似的,UC患者确诊后1年和4年的累积免疫调节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4.1%和26.4%,在CD患者中分别为11.1%和31.7%。韩国的IBD发病率是东亚最高的,与过去的报道相比,近期诊断为IBD的韩国患者的手术率下降,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的使用率上升。
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有明显的地理和人种差异。北美和欧洲的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发病率最高,在亚洲IBD并不常见。然而随着快速城市化、食物西方化、卫生水平提高,亚洲人群IBD发病率逐年上升。一项有八个东亚国家参与的人群基础研究显示IBD发病率的巨大差异,从0.54/105到3.44/105。最高的IBD年发病率来自东亚城市化地区,特别是广州排名第一(3.44/105),香港紧跟其后(3.06/105)。
随着亚洲IBD发病率和患病率研究数据的不断完善,疾病的自然进程和临床预后显得尤其重要,而亚洲的疾病特征与西方国家又存在不同之处。西方国家既往研究中显示,IBD发病有2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年龄是CD的20-30岁和UC的30-40岁,第二个高峰年龄两种疾病都为60-70岁。然而亚洲人群的研究显示只出现了在相对年轻年龄的一个峰值,第二个峰并不明显。在Yoon Suk Jung的研究中发现,在CD患者中与西方研究类似出现了两个峰值,第一个在15-19岁,第二个在65-74岁。但UC的情况与之前的亚洲研究类似,只出现了20-29岁一个峰值。
西方国家的研究显示IBD, 尤其是CD患者中女性占多数。而亚洲人群研究(包括该研究)显示,在UC和CD患者中男性占多数,UC的男女比值为1.5,CD为2.4。出现这种反差可能有如下几个解释:(1)亚洲个体的基因易感性不同;(2)亚洲男性比女性有多的机会接受教育、更容易在工业化地区找到工作、开始工作的年龄更小,使得男性更多的暴露在潜在的环境危险因素中。
该研究是一个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可靠的数据来源提供了对新进诊断为IBD的患者疾病进程的更好认识,虽然该研究设计较为严谨,但仍存在下缺陷:1.使用了国家行政部门统计的数据,所以未纳入疾病的分型,如CD的发生部位和疾病行为、UC的病变范围等。也未纳入临床活动度、内镜表现或实验室表现。因此该研究无法评估详细的临床情况和疾病严重情况。2.没有求证IBD诊断的准确性。因为使用的是医疗保险的数据,可能会漏掉真正患有IBD的患者。3.一些患有肠道白塞病(BD)和肠结核(TB)的患者可能会误诊CD而纳入研究。4.该研究中可能会纳入未定型结肠炎的患者。
该研究为期3年,研究时间较短,无法完全评估IBD疾病进程以及观察IBD发病率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的评估IBD临床进程,我们需要更长期的观察研究。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