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非生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安全性
来源:
原文:The safety
of non-biological treatments in Ulcerative Colitis.
解读:非生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安全性。
Ref: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7 Jun 13. doi: 10.1080/14740338.2017.134093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具有发作-缓解相交替的特点,并可引起相关的局部的并发症和/或肠外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通常需要维持终生的药物治疗,因此相关的药物毒性和副作用的风险会相应增加。非生物制剂(氨基水杨酸制剂,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类药物)因为能极大地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活动期的UC患者,以维持临床缓解,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氨基水杨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即使长时间服药,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依然较低。相比之下,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具有不可预估的药物副作用,限制了它们在急性期UC患者中的使用,而免疫抑制类药物的使用虽然可以减少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的用量,但它同时会带来危及生命的副作用,因此使用频率也受到了限制。到目前为止,这些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同样的,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策略也尚未标准化。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期间,临床医生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以便早期识别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及时的处理。目前针对肠粘膜炎症的选择性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正在兴起。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于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类药物,选择性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然而,接近一半的UC患者对生物制剂无应答或者起效时间长,同时生物制剂的治疗费用昂贵,种种原因导致很多患者无法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的适应症、使用药物的获益与安全性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最适合患者的非生物制剂治疗策略。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