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肠道微生态、粪菌移植及炎症性肠病
来源:
原文:Intestinal
microbiota,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解读:肠道微生态、粪菌移植及炎症性肠病
Ref: Gut Microbes. 2017 May
4;8(3):238-252.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一组复杂的慢性胃肠道炎症疾病,虽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但普遍认为肠道微生物与其发生发展相关。因此, 肠道微生物可能是IBD的一个重要治疗靶点。粪菌移植(FMT)是指将健康捐献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病人的胃肠道中, 这一方法已被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并获得成功。因此,
粪菌移植是IBD领域正在探索的一种潜在疗法。鉴于此,Weingarden就肠道微生态与IBD的关系、IBD粪菌移植的临床试验展开综述。
多项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人与小鼠)强烈提示早期肠道免疫系统的发育高度依赖于肠道微生态。例如,无菌小鼠的肠道免疫系统发育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派氏集合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散在性淋巴滤泡的数量、大小均较正常更少、更小。目前,最为明确的IBD易感基因是NOD2基因,其编码的胞内受体与肠道微生物细胞壁成分结合后可将信号传递给免疫细胞,从而连接肠道细菌及肠道免疫系统。在小鼠结肠炎模型中,缺乏肠道微生物将无法形成结肠炎症;且研究发现特定的细菌,如奇异变形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等,与小鼠结肠炎显著相关。另外,虽无一特定的病原体能引起IBD,但某些细菌感染(如肠结核、空肠弯曲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与IBD表现类似,即有可能IBD的某些亚型实际上是未识别的肠道感染。
与健康人相比,典型的IBD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表现为微生物多样性大幅降低,且拟杆菌门及厚壁菌门所占比例显著降低。因而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调控肠道微生态从而治疗IBD。粪菌移植因其在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中展现的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长期有效率受到科学家青睐。
据两篇系统性综述报道,实施粪菌移植的IBD患者大多数(约78%)能减轻症状、达到临床缓解。但这两篇综述仅纳入临床个案或系列报道,缺乏对照,且有发表偏倚之嫌。最新的一篇系统性综述在此基础上纳入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其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5%的IBD患者能达到临床缓解。这些分析结果的差异反映了IBD粪菌移植研究的异质性,其可能与供体粪便的选择、粪菌的准备、移植操作或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相关。此外,虽然IBD粪菌移植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少,但其安全性是肯定的。
目前在临床试验网站(clinicaltrials.gov)上有39项已注册的IBD粪菌移植临床项目。这个领域将会有更多的临床数据,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一,阐明及明确定义“微生物移植”;其二,所谓的“西方化”的微生物菌群是否能使IBD患者获益,即微生物菌群的供体选择问题;其三,接受粪菌移植的IBD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的具体机制;其四,IBD菌群失调的原因及其对疾病的影响;其五,寻找IBD相关肠道微生物标记物(如特定的细菌类别、信号通路及微生物代谢物等)。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