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克罗恩病回结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主要集中于针对术前免疫和生物治疗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国际多中心研究
来源:
原文: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after
ileocolonic resection for Crohn’s disease with a major focus on the impact of
pre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ve and biologic therapy: A ret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study.
解读:克罗恩病回结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主要集中于针对术前免疫和生物治疗的影响:一项回顾性国际多中心研究
Ref: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16 Dec;4(6):784-793.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IBD)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较大进展,包括生物制剂选择在内的多种临床诊治规范化提高,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外科手术是IBD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之一。与其他外科疾病不同,克罗恩病(CD)的手术指征往往也是其手术的风险因素。需要外科治疗的CD病人大多数病情较重或病史较长,免疫调节剂或者激素等药物治疗时间也较长,并且出现控制不佳,营养不良或腹腔感染现象十分常见,部分病人还出现药物治疗相应的副反应,接受外科手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因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而评估CD肠切除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明确病程过程用药情况与手术相关性,与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术式及有效规避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既往有较多研究探讨CD外科风险因素的分析。综合前期不同报道结果,合并肠瘘、营养不良、激素使用、或者CD再次手术等为手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风险因素,手术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明显增加。近年来,包括生物制剂在内的多种类型药物的序贯阶梯治疗,使得更多的CD病人对于药物治疗寄予厚望,力求回避外科手术,同时由于无法明确术前这一类药物使用对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也使得许多医生对于选择手术治疗CD存在顾忌,使得无效的药物治疗在延误手术时机的同时,持续的免疫功能的不良影响同样也增加了后期手术风险。
基于以上,本研究针对行回结肠切除的CD病人,回顾性研究术前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使用及其它临床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研究共纳入7个国际多中心的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231例接受回结肠切除的CD病人。结果发现,术前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的使用并未增加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输血史,穿透性病变,及手术史分别为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腹腔感染与吻合口瘘发生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8周内生物制剂的使用并未增加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现阶段关于生物制剂的使用与手术并发症相关性(包括其使用剂量与疗程选择,停药周期与手术时机等),不同研究团队获得的观察结果尚存在不一致。目前还需研究后续证实。对于外科手术术式选择上,本研究发现肠切除术后端端吻合较侧侧吻合,术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发生率增高,而既往手术史与吻合口瘘的发生明显相关。这一结果对于外科医生在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可避免,作为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本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统计偏倚:缺乏不同诊治中心纳入病例资料在外科手术处理的规范与CD病人术前不同营养状况的分层评估。另外,旨在进行评估术前免疫抑制剂与生物制剂使用对手术的风险,缺乏不同治疗药物剂量,疗程与药物浓度梯度的分层统计分析,也会增加研究结果的误差性。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