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炎症性肠病(IBD)全球化:英国和中国IBD演变的观点
来源:
原文;Globalis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perspectives from the evolution of IBD in the UK and China
解读:炎症性肠病(IBD)全球化:英国和中国IBD演变的观点
Ref: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Dec;1(4):307-316.
IBD发病率存在地域间的差异性:IBD最早被西方国家认识,且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也远远高于东方国家。以英国和中国分别作为代表来看:1828年英国医学书籍中首先记载了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这一疾病,2002年英国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患病率分别为130/100000和243/100000。而在中国1956年第一例UC病例才被报道,2010年预测国内IBD患者总数约为266394例;而2016年根据6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预测IBD的患病率为0.5-3.4/100000。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了解到:IBD较早发生于西方国家,并且在20世纪下半世纪发病率飞速增长,直至目前已经进入较为稳定的发病率期。而我国对IBD的认识较晚,但在过去的20年中IBD发病率逐年上升,IBD患者膨胀式增长,这种发病形式与既往西方国家较为相似。因此如何以史为鉴,从相似的发病形式中总结与IBD发病可能相关的因素,为改善我国IBD发病情况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英国IBD的发病历史来看,IBD的发病率增长是与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增长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存在相关性的,而目前中国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其中饮食结构的改变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目前认为精制糖、动物脂肪的摄入增加以及蔬菜和纤维的摄入减少是增加IBD患病风险的因素。此外幼年时期母乳喂养、避免抗生素的过早暴露是降低IBD患病风险的因素。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及早改善饮食结构,提倡母乳喂养,且在儿童早年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可能是控制我国IBD发病的方法。
此外作者还通过英国目前IBD的发病现状来预测中国将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应对措施。例如从患者个体而言,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IBD相关的遗传基因,因此及早对带有易感基因的患者实施干预能获得益处;从人口学角度来看IBD患者群体会逐渐庞大,其医疗费用也会日益增加,因此应建立疾病相关的保障医疗组织合理有效地选择生物制剂等昂贵药品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从社会角度而言,提倡改善我国饮食结构、提高对疾病的警觉性、避免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着力于对IBD的基础临床科研进一步探索。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对于IBD发病历史与以史为鉴的很好的综述,从文章中不仅能学习到东西方IBD发病的差异性、不同步性;也能从中提炼总结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