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消化在线: 中国儿童炎症性肠病:一项对49例儿童的回顾性分析

消化在线: 中国儿童炎症性肠病:一项对49例儿童的回顾性分析

来源:

原文: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ese childre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49 cases.

Exp Ther Med, 2016, 12(5). :3363-3368.

解读:中国儿童炎症性肠病:一项对49例儿童的回顾性分析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未定型肠炎。IBD在成人及儿童中的发病率均上升。儿童IBD的诊断经常被延误。传统的诊断手段不能发现一部分有小肠累及的CD患者,目前双气囊小肠镜尚未普遍用于儿童检查。关于中国儿童IBD的研究报道较少。

        该研究旨在报道中国IBD儿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特征。共纳入20017月至20125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49例儿童IBD患者,诊断标准依据2010年《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所有患儿均经历结肠镜检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小肠放射造影成像。怀疑小肠累及的患儿还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所有肠段均行多点活检(包括炎症部位及正常组织)。收集的资料包括49例患儿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记录肠外表现,主要有低体重、腹部包块、口腔溃疡、关节炎、瘘管、肠壁穿孔及皮肤红斑。分别在入院初始、第2周、第8周和第10周对患者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并计算儿童克罗恩病活动指数,此后每3个月重复上述检查,持续到患儿18岁时。使用沙利度胺的患儿在治疗6个月后行内镜检查。

        结果显示,49例儿童IBD患者中30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男女比例为1:0.638例为UC41CDUCCD比例为1:5.1UC患儿的年龄为6-15岁,平均年龄为10.4岁,CD患儿的年龄为1-17岁,平均年龄为10.1岁。UC患儿从出现临床症状到诊断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2个月(0.5-24月),CD患儿则为9.7个月(0.5-5年)。其中十三例(26.5%)患儿曾被误诊为痢疾。UC患儿中腹痛、腹泻或直肠出血的发病率分别为62.5%100%87.5%CD患儿则分别为75.6%61%39%25%UC患儿至少出现一种肠外表现,体重偏低、口腔溃疡、关节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7.5%12.5%12.5%73.2%CD患儿至少出现一种肠外表现,体重偏低、口腔溃疡、关节炎及肛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4.1%26.8%19.5%22%。与UC患儿相比,更高比例的CD患儿出现免疫球蛋白IgG的比例升高(>12 g / l)、C反应蛋白(CRP)升高(>20 mg/ l)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25 mm/ h)。所有患儿均行结肠镜检查,其中13例患儿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检查中行多点活检。UC患儿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位于乙状结肠(75%)、横结肠(50%)或全结肠(50%)。CD患儿则主要位于远端空肠(51.2%)、空回肠(58.5%)或上消化道(41.5%),且70.7%CD患儿至少出现2处不同肠段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显示,UC患儿存在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等改变,而CD患儿则表现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聚集,还有29.2%CD患儿发现了非干酪样肉芽肿。

        儿童IBD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患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所有患儿均接受标准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包括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和免疫抑制剂(6-巯基嘌呤和硫唑嘌呤)。大部分患儿治疗效果良好。另有3例患儿接受英夫利昔治疗,均在首次输注英夫利昔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后续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明显的副作用。10例患儿接受沙利度胺治疗,6例患儿完成沙利度胺治疗后的随访,治疗3个月后所有患儿均达到完全临床缓解,伴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改善,药物耐受性良好,并停用了激素,内镜检查也提示明显好转。

        目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IBD发生率显著上升。在一项中国人的研究报道了82CD71UC,男性为主。日本的一项全国性注册研究报道,2003-2006年间新登记的≤16岁的患者中,331例为CD10.6%),880例为UC5.9%)。一项法国的研究显示,UC患儿从发病到诊断平均间隔时间约2个月,CD患儿为4个月。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的患儿经常被误诊为感染性腹泻,导致正确的诊断被延误。在IBD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前可能出现生长障碍。本研究中的两例患儿就是因为侏儒症状就诊,1-2年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Vermerire等人的研究也证实,CD患者与UC患者相比,IgG比例、CRPESR更高。CaiLiu等人的研究也证实,IgGESR都和IBD的发生密切相关。CD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Castellaneta等人建议肠镜不能确诊的IBD患儿疑似病例,即使没有上消化道症状也应行多点活检。本研究也显示,大部分CD患者有超过两处的病变,病变范围较成人更广泛。传统诊断方法不能确诊一部分小肠受累的CD,本研究中13例患儿行经肛小肠镜检查,其中6例累及结肠和小肠,1例仅累及小肠。双气囊小肠镜被证实是评估小肠受累的CD患者的有效工具,使治疗及时调整以达到临床缓解。改变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得到了显著而持续的临床好转,这进一步证实了小肠镜的重要性。

        该研究也有些不足。首先UC患儿数量过少,因此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其次,该研究中少量患儿接受沙利度胺治疗,而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在目前的研究中,儿童CDUC更常见,男性为主。UCCD患儿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分别为腹泻和腹痛。UCCD患儿的主要肠外表现主要有低体重、口腔溃疡和关节炎。更高比例的CD患儿出现IgGCRPSER升高。英夫利昔和沙利度胺能使难治性病例达到临床及内镜缓解,且药物耐受性良好。全面评估临床、实验室、内镜及病理生理数据有助于及时诊断IBD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