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消化在线: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的风雨历程

消化在线: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的风雨历程

来源:

作者:何瑶  陈旻湖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 



CD已成为近十年消化领域最热的话题之一,尽管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正逐渐加深,但伴随的困惑亦随之增加。一方面,困绕了人类数百年的结核病在中国依然猖獗, 另一方面,CD患者人数却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在中国增加着。CD与肠结核惊人相似,但在某些处理措施上却截然相反,治疗CD的关键手段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可使结核复燃、播散,误诊误治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鉴别CD与肠结核意义重大。

 一、传统鉴别诊断方法的局限性

最初也最为朴实的做法是尝试寻找阳性率高的诊断“金标准”。遗憾的是,至今CD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综合判断加对疾病的随访(至少1年以上,符合CD的病程)[1];而肠结核诊断的“金标准”(典型干酪样坏死性上皮肉芽肿、抗酸染色阳性或结核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极低[2]。因此,寻找兼具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标准的各种努力一直在路上

通过对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内镜、影像、病理、PPD皮试,以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师对CD和肠结核的认识,如临床表现上同时有活动性肠外结核的提示肠结核,有肛周病变、肠内外瘘则提示CD,但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肠结核患者比例极低,肛周病变亦可见于肠结核患者,仅依靠临床特征无法获得满意的鉴别诊断结果。典型的结肠镜下特征,如纵形溃疡、铺路石样外观提示CD,环形溃疡提示肠结核,但这些指标受检查者主观影响较大,理论上要求有统一的标准且检查者能准确把握标准才具指导价值,如诊断纵行溃疡要求的溃疡长径4 cm,诊断环形溃疡时要求的溃疡周径1/2肠周等[2]。此外,临床上仅约20%~30%病例具备上述典型内镜下征象,故目前内镜下诊断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查者的临床经验。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病理仅能给出倾向性的结果,如肉芽肿的大小、数量、部位、是否融合等指标在CD与肠结核中存在一定差异,但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理想[3]。在此状况下,由于担心误诊而误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结局,过度诊断性抗结核的状况难以避免,而随着多药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增加,希望依靠诊断性抗结核的方法做出最终诊断的目标亦难以实现。

二、近年新技术应用的价值

近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对CD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传统的小肠钡剂造影已让位给了CT肠显像(CT enterographyCTE)和MRI肠显像(MRI enterographyMRE)。某些典型征象如小肠节段性病变、靶征、梳状征对CD的诊断特异性超过90% [4],大大提高了影像技术在诊断中的地位,但也存在与内镜检查同样的问题,仅有50%左右的病例具有典型的CTE/MRE征象。TB-PCR技术诊断肠结核的特异度接近100%,遗憾的是灵敏度欠满意(研究报道20%~80%不等),使之未能发挥较好的作用[5-6]γ-干扰素释放试验(包括QFT [lnv1] T-SPOT.TB[lnv2] )由于不受卡介苗接种和环境分枝杆菌的影响,筛查结核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传统的PPD皮试,尤其是T-SPOT.TB 对结核的阴性预测值超过90%[7],从而大大提高专科医师应用免疫抑制剂尤其是生物制剂治疗CD的信心。尽管新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误诊的发生,但任何单项指标对鉴别诊断的价值都十分有限,而且生物制剂的应用对结核的排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建立量化的诊断预测模型大幅度提高了准确性

既然目前已有上述多种传统和先进的诊断手段,研究已发现每种检查手段各有其长处,如取众家之长,能否获得准确性高、且具备临床上可操作性的诊断方式方法?汇合多项有价值的指标,建立鉴别肠结核与CD的预测模型可望实现这一目标。

早期韩国学者建立了仅包含内镜特征的内镜评分系统,报道的诊断CD与肠结核的阳性预测值分别达94.4%88.9% [8];最近中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分别建立了包含临床指标的临床诊断方程和包含CTE指标的“CTE诊断方程,报道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0% [9];印度学者的建模研究同时纳入了取自临床、内镜和病理指标,用于鉴别CD与肠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0% 79.2% 81.1%[10];我国对CD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所构建的评分系统以尽量减少误诊(诊断特异度达100%)、临床可操作性强(评分简便直观)为目标,结果显示采用该特异性高的评分系统,临床确诊率仅33.1%[2]。由上述可见,目前的建模研究报道的鉴别诊断准确率差异大,存在回顾性、小样本研究、仅纳入部份检查手段、缺乏前瞻性验证、公式复杂、临床可操作性欠缺的缺点。最近我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如仅采用前述韩国建立的内镜评分系统进行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准确率仅为66.7%,在此基础上加入CTE指标可提高至95.2%,提示纳入更多有价植的指标可获得更理想的结果[11]。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研究已进入尾声,希望可以对中国CD与肠结核的鉴别有所贡献。

 四、展望未来

医学要在将来继续迅猛发展离不开大数据、高科技,离不开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基于大数据基础的诊断模型的建立,以及利用如高通量蛋白/基因检测技术等先进技术,更敏感、更特异地锁定结核证据,将可能成为下一场表演的主角。[lnv3]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内科杂志 20125110:818-831

2. 何瑶,陈瑜君,杨红,胡仁伟,欧阳春辉,黄梅芳,廖旺娣,钱家鸣,欧阳钦,吴小平,夏冰,吕农华,胡品津. 回结肠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内镜特征比较.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6):325-8

3. Kirsch R, Pentecost M, Hall PM et al. Role of colonoscopic biops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crohn’s disease and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J Clin Pathol 2006;59;840-4

4. Park YH, Chung WS, Lim JS, Park SJ, Cheon JH, Kim TI, Kim WH, Hong SP. J Comput Tomogr 2013;37(5):834

5. 陈瑜君,何瑶,陈白莉,毛仁,晁康,徐萍萍,曾志荣,陈旻湖,胡品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29 (1): 188-192

6. Gan HT, Chen YQ, Ouyang Q, Bu H, Yang XY. Am J Gastroenterol 2002;97(6): 1446-51.

7.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中国应用的建议.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37(10):744-747

8. Lee YJ, Yang SK, Byeon JS, et al. Analysis of colonoscopic findings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intestinal tuberculosis and Crohn’s disease. Endoscopy, 2006, 38 : 592-597.

9. Zhao XS, Wang ZT, Wu ZY, Yin QH, Zhong J, Miao F, Yan FH. Inflamm Bowel Dis. 2014;20(5):916-25

10. Makharia GK, Srivastava S, Das P, Goswami P, Singh U, Tripathi M, Deo V, Aggarwal A, Tiwari RP, Sreenivas V, Gupta SD. Am J Gastroenterol 2010; 105:642

11. Mao R, Liao WD, He Y, Ouyang CH, Zhu ZH, Yu C, Long SH, Chen YJ, Li ZP, Wu XP, Lv NH, Hu P, Chen M.Endoscopy.2015;47(4):322-9.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