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消化在线: 系统综述:年轻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疾患:危险因素及其影响

消化在线: 系统综述:年轻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疾患:危险因素及其影响

来源:

原文: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orbidity in young people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risk factors and impactsBrooks AJ, Rowse G, Ryder A,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morbidity in young people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risk factors and impacts.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6 May;1-13. doi: 10.1111/apt.13645.

解读:系统综述:年轻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心理疾患:危险因素及其影响

目前,儿童及青年中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上升。这一年龄阶段的特征为变化、探索、冒险及个性发展,有哪些危险因素易导致年轻患者的心理疾患,而心理疾患又对患者有怎么样的影响呢?和大家解读近期的一篇系统综述。

摘要

背景:年轻炎症性肠病(IBD)患者(10-24岁)中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在上升,但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尚不明确。目的:对年轻IBD患者心理疾患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进行系统综述。方法: 制定关键词,检索1994年至2014年公开发表的英文电子文献。结果:共检索1444篇研究,纳入30篇。已确定的心理疾患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严重度增加(r2 = 0.152, P < 0.001)、社会经济地位较低(r2 = 0.046, P < 0.001) 、使用激素(P 0.001)、来自父母的压力 (r = 0.35, P < 0.001) 以及确诊时年龄较大(r = 0.28, P = 0.0006)。心理疾患对年轻IBD患者的影响广泛,包括腹痛(r = 0.33P < 0.001)、睡眠障碍 (P < 0.05)、使用精神类药物(HR 4.16, 95% CI 2.76–6.27)、不坚持用药 (降低12.6%) 以及消极疾病感知 (r = -0.43)。结论:心理疾患在多方面影响年轻IBD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来改善其预后。但需对本文中诸如重度IBD患者及少数民族的IBD患者等代表性不足的组别进一步研究。

引言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及溃疡性结肠炎(UC),在儿童及年轻人中发病率上升。约20%-30%IBD患者儿童时期开始出现症状,发病高峰期为青春期,而起病年龄较轻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年轻患者的生活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心理负担加重,导致自尊心及自信心缺失、生活质量下降及心理应激水平增高。年轻患者在临床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的风险是健康同龄人的4.6倍。已证明IBD对年轻患者的教育、就业及人际关系均有不利影响。认知行为疗法可改善年轻IBD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然而IBD患者中的心理疾患常常未得到及时治疗。本系统评价的目的是将与年轻IBD患者心理疾患相关的证据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加以综合,对今后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服务开发提出建议。

综述标准与方法学

本系统综述按PRISMA指南进行,详见流程图。

结果

一、       心理疾患的危险因素

1、 确诊时的年龄。确诊年龄较晚与心理疾患危险增加相关。

2、 社会经济地位。有3个研究发现年轻IBD患者中,社会经济地位与抑郁显著相关,有2个研究发现无相关性。另有2个研究发现家庭收入越低抑郁评分越高(r = -0.028),但研究结论价值有限。

3、 性别。有4个研究探讨了年轻IBD患者的性别与心理疾患是否相关,其中3项研究结论为不相关。另1个较大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十几岁的女孩患者(年龄未进一步细分)焦虑风险增加至2倍,而小于12岁的男孩抑郁风险增加。

4、 种族。种族的作用未明,几乎所有的研究中高加索人均为主体。

5、 IBD活动度及严重度。有6个研究发现IBD严重度(如PCDAI、炎症指标)与抑郁相关,有3个研究发现不相关。

6、 IBD病程。有一系列研究发现病程与心理疾患无明确相关性。但这些研究中患者平均病程为1.2-5.4年之间。因此,确诊的第一年中心理疾患发病风险是否增高尚不确定。

7、 IBD类型。有6个研究详细探讨了IBD的不同类型与心理疾患发病率间的关系,发现年轻患者为UC还是CD与抑郁症状无关,与抗抑郁药物应用也无关。但由于研究未充分考虑IBD对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且有2个研究中队列成员主要是CD,要解释这些结论存在着困难。

8、 激素。有5个研究评估了应用激素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其中4个研究表明应用激素对心理疾患有贡献作用。

9、 免疫抑制剂。有3个研究评估了年轻IBD患者中免疫抑制剂应用与心理疾患之间的关系,发现抗-TNF药物及嘌呤类药物的应用与心理疾患无关。

10、来自父母的压力。4个横断面研究及1个纵向研究发现父母压力或家庭因素与心理疾患显著相关。

 二、心理疾患对患者的影响。

1、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有4个横断面研究(均无对照组)评估了药物治疗依从性与焦虑/抑郁症状间的联系,其中3个研究表明两者间有关系。

2、 躯体症状。抑郁、体重减轻及腹部压痛是年轻CD患者疼痛的最强预测因子。UC患者中心理疾患在腹痛中的作用更明确,只有抑郁严重度可预测疼痛。

3、 就医情况。年轻IBD患者的就医情况与心理疾患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有争议。Reigada的研究发现如果当前疾病活动度一致,那么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与就医情况增加不相关。相反,IBD特异性焦虑程度增高与更多使用医疗服务及社交减少相关。Ondersma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状与主观症状和失能相关,也与就医频率增加相关。但其研究并未评估和分析相关细节,在自我报告就医情况评估方面仍有不足之处。

4、 精神药物的应用。有2个基于国家注册的大样本研究表明年轻IBD患者的抗抑郁药使用增加。

5、 睡眠。Benhayon 的研究中,多因素模型分析表明焦虑、疾病活动度及腹痛均可预测睡眠质量,但炎症指标却无法预测。与之相反,仅疾病活动度可预测睡眠障碍的定量评估。Pirinen发现睡眠有困难者其焦虑/抑郁及躯体化主诉比率更高。但这2个研究样本较小,统计学把握度较低。

6、 对疾病的感知。共2个研究,第1个研究中,消极情感与主观症状显著相关。另一项研究表明,仅有的预测抑郁症状的独立变量是年轻患者是否“正视疾病”。但这2个研究均为小样本。

7、 认知功能。有2个研究,结果表明年轻IBD患者会经历更多的负面情绪刺激。

8、 家庭功能。父母/监护人对年轻患者外化行为的看法可导致家庭功能障碍的增加。

9、 精神幸福感。抑郁症状越少,存在主义者幸福感越高。而宗教主义者的幸福感不能预测抑郁症状。

结论

本系统综述证明在年轻IBD患者中,腹痛、睡眠障碍、精神类药物应用增加、不坚持用药及消极的疾病感知是心理疾患的可能表现。心理疾患的危险因素可能包括疾病严重度增加、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使用激素、家庭/父母因素及IBD确诊时年龄较大。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目前无足够的资料表明性别、种族、IBD类型或病程与心理疾患相关。年轻IBD患者的心理疾患可能对疾病管理有显著影响,对年轻IBD患者的评估及管理提出了挑战。筛查心理疾患应成为年轻IBD患者常规临床实践的一部分。对弱势群体应进行危险分层,从而使鉴别心理疾患的亚型及允许个体化干预措施的发展成为可能。

由于关键的方法学及研究设计的不一致性,该领域的研究证据有限。心理疾患及IBD的评估方法差异太大。未来的研究需要纵向设计,用前瞻性随访来明确因果关系、增加年轻的需手术干预的重度IBD患者、少数民族,并扩大招募年龄至24岁。


网站声明:本 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