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消化在线: 亚洲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消化在线: 亚洲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来源:

原文:Changing epidemiological trends of 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 in Asia

Ref: Ng WK, Wong SH, Ng SC. Changing epidemiological tren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sia. Intest Res. 2016 Apr; 14(2):111-9. doi: 10.5217/ir.2016.14.2.111. Epub 2016 Apr 27.

解读:亚洲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

过去几十年炎症性肠病(IBD)在亚洲越来越普遍,患病率增加速度变化很大,某些东亚国家过去几十年IBD发病率成倍上升历史上亚洲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较克罗恩病(CD)更普遍。 然而在亚洲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香港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 亚洲的IBD患者较西方患者具有许多相似性,同时具有很多重要临床意义的差异。亚洲CD男性发病更多,更多的累及回肠结肠,大多不具有家族聚集性,肠外表现较少,老年UC患者预后更差.这些差异可能和不同的基因结构和不同地区环境暴露相关。评估这些差异和流行病学趋势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判断疾病的负担并且推断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有助于解开IBD的病因

          

IBD包括UC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遗传、环境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综合因素导致。IBD在北美、欧洲的发达国家最多见,高达0.5%的总人口受影响。尽管以前发病率低,在过去二十年亚洲IBD的发病率已经大幅度上升,而欧洲发病率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呈下降的趋势。这种IBD发病率的迅速增加结合亚洲巨大的社会经济变化,引发了研究炎症性肠病病因的机会

        流行病学

        1.发病率

西方UCCD的发病率分别高达10万分之24.310万分之29.3。尽管IBD在亚洲不如西方常见,但是UCCD发病率随着快速城市化而同步增加需引起关注。发病率最高的报道主要是在东亚(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和南亚(印度)2013年来自8个亚洲国家(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基于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研究显示IBD的发病率在10万分之0.54-3.44之间。在这个研究中,最高年度IBD的发病率在东亚的广州(中国大陆)等城市化地区为十万分之3.44,香港紧随其后为十万分之3.06,澳门十万分之2.2。东南亚国家发病率比较低。IBD的发病率在同一个国家也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国大陆,IBD发病率在广州、武汉、大庆、成都、西安分别为十万分之3.441.961.770.580.54。这些差异归因于这些地区不同工业化水平及卫生保健系统的变化,包括不同医疗保健的使用。韩国UCCD的发病率已经分别高达每十万分之4.603.20。然而并不是所有亚洲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发病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IBD的发病率偏低,分别为十万分之1.060.94,这可能和这些国家中多种族,不同基因倾向、生活习惯以及其他可能的未知环境因素相关。为了解释同一国家不同的民族IBD的发病率,在马来西亚开展了与种族相关的IBD发病率的调查,发病率最高的是印度人十万分之1.91),其次是中国人(十万分之0.63)和马来西亚人(十万分之0.35)。这和从1999年到2000年在旁遮普(印度北部)的一项挨家挨户的调查结果一致,在旁遮普人群中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十万分之6.02和十万分之44.3。尽管不同种族因素中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种族之间IBD发病率的不同仍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这些都是在多民族国家回顾发病率和患病率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农村和城市地区在亚洲国家IBD的增加比率不一致。一项来自韩国首尔地区以外城市的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证明了复杂疾病发病率较低,在亚洲覆盖农村和城市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的长期研究将有助于对IBD存在地区和区际差异的理解。

2.患病率

IBD是一种多见于年轻患者的慢性疾病,因发病率迅速增加伴随更多的关注和医疗提供导致IBD患病率在亚洲呈指数增长。因为新的工业化国家目前系统可能无法应对疾病的快速增加,所以IBD发病率和患病率双重增加的影响对未来的医疗保健计划提出至关紧要。从1991年到2005UC的患病率在日本增加了3.5倍,从十万分之18.1增加到十万分之63.6CD的患病率增加了3,从十万分之5.9增加到十万分之21.1。日本IBD注册表的最新信息显示UCCD的患病率显著增加,2013年分别为十万分之121.9和十万分之30.1。这一观点强调了亚洲医疗系统提前投资应对迅速增的IBD负荷的重要性。

 3.变化趋势

一般来说,UC往往首先出现在新发生的IBD地区,CD出现无规律。在北美, 1993UCCD的发病率分别为十万分之8.3和十万分之6.92004年达到了十万分之14.3十万分之14.6。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亚洲国家也观察到有同样的趋势,UCCD发病率在亚洲均迅速上升,发达国家CD急剧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UCCD比率下降。也有研究发现UCCD的发病率比较稳定或呈轻微的减少趋势。原文中表1总结了不同亚洲国家的IBD发病率和患病率

 遗传因素

不同地区IBD的遗传易感因素不同.白种人的NOD2基因在很多亚洲族群中没有检测出来,然而在马来西亚检测出了NOD2的新型突变基因。遗传因素对于IBD发病很重要,但是单独的遗传易感性是不足以造成发病。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在IBD发病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一项在南亚移民中做的回顾性研究发现,UK出生的南亚移民后裔具有和当地人口相似的UC发病率,但在本国的UC发病率却更低。

        1.吸烟

西方研究报道吸烟对IBD影响不一定,增加CD的发生率却降低UC的发病率。主动吸烟CD病人病情更重,缓解后复发的风险增加,UC患者戒烟后可能出现疾病爆发。而吸烟对亚洲CD患者似乎没有类似的影响。有研究认为虽然吸烟对CD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它只影响疾病的进程,不会增加IBD的发病人群。

        2.阑尾切除

日本和中国的亚洲研究显示阑尾切除与更低的UC发病率相关,与西方国家数据相似。在西方人群中有报道认为阑尾炎而不是阑尾切除术对UC有保护作用,在亚洲没有任何确定的数据。目前亦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阑尾切除术导致CD的进展。

        3.饮食

西方一些研究证实,更多的摄入亚油酸,动物蛋白会造成更高的IBD发病率,尤其对于健康女性UC患病率会更高。过多摄入脂肪,脂肪酸,,肉类与更高的UC复发风险相关。有报道认为高糖摄取会增加CD的风险,增加纤维、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似乎可减少IBD的风险。最近的一个涉及9个不同亚太国家,以病例对照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报道称超过12个月的母乳喂养有对UCCD有明显保护作用,茶或咖啡对IBD亦有保护作用。

        4.抗生素使用

一些西方的观察性研究显示了IBD后续的发病和抗生素使用之间的关系,但是因果关系还未得到证实.唯一一项亚洲的研究报道儿童时期抗生素的使用能够减少后续UCCD的发生。这个矛盾的效应可能是由于儿童时期抗生素的使用代替了肠道感染,结果导致诱导了感应耐受。

        临床表现

IBD的临床表现在亚洲和在西方基本类似。尽管如此,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显著的差异与医生相关。

        1.性别

文献显示西方整体上女性患者更多。加拿大女性男性患病比在部分省份CD1.53, UC1.21.但是亚洲似乎男性患CD的比例更多, UC男女比例接近,稍微偏多男性。亚洲男女CD比例高达2.83。对于这一现象并无被证实的原因.可能和遗传易感性,年轻男性在工业化地区有更多寻求教育和工作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早期接触潜在的环境风险因素相关。流行病学持续监测发现性别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洲和西方数据呈平行趋势。

        2.年龄

很多西方研究显示IBD发病年龄多呈双峰状分布,UC第一个发病年龄高峰为3040岁,CD2030岁,UCCD第二个发病年龄高峰为6070岁,以第一个多见,以第一个多见,亚洲IBD发病年龄第二高峰少见,发病年龄高峰较西方延迟10年。

        3.疾病表现与过程

亚洲与西方UC的临床表现接近,中国的数据显示疾病过程更轻,更少爆发性的肠炎,东西方CD差异较明显,西方CD人群回肠,结肠,回结肠发病比例通常比例相同,而东亚数据显示回结肠病变是最常见的.明显的是肛周疾病的患者,中国58.8%,韩国43.1%,香港30.3%,高于白种人29.6%CD肛周病变的发生率。

        4.家族史

西方人群的IBD患者家族聚集状况在CD中比UC中报道的更加频繁.亚洲仅有0%3.4%IBD患者报道具有家族遗传性,较西方低1025%

        5. 肠外表现

亚洲肠外表现发病率差异较大,印度报道肠外表现发病率最高,累及三分之一的IBD患者.相反,在东亚仅有614%, 而西方是2141%

        6. 结直肠癌

亚洲数据显示UC相关的结直肠癌仅有2.2%,低于西方的3-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亚洲随访的持续时间较西方短一些。

        7.晚年发病的IBD

晚年发病IBD指的是诊断时年龄大于60岁的IBD患者,西方国家报道,晚年发病的IBD,尤其是UC的进展比较没有攻击性.相反,亚洲的晚年发病UC患者较年轻发病UC患者病情较差或相似,一项香港的回顾性研究报道晚年发病的UC较年轻发病的UC具有更高的机会感染的风险,:巨细胞病毒,艰难梭菌,具更高的UC爆发、结肠癌导致的住院的风险。

          

亚洲近年IBD发病呈指数状态的增长令人担忧并要求亚洲的医疗系统就此作出相应的准备。医生应该认识到在东西方IBD患者中存在的差异并且对个体进行差异化管理。评估东西方IBD数据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IBD发病的原因。在亚洲不同程度城市化的地区更多地开展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达成这一目标。

 

网站声明:本网站刊载内容为内部交流使用,刊载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且不做为任何治疗依据和参考。因刊载内容影响读者相关利益本网站及作者均不负责。 注明来源本网站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网站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本网所有 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因作者导致的版权侵权由作者 承担全部责任。所有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医学顾问网所有。特此声明!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