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在线: 机遇和挑战:AOCC 2015 圆满
来源:

第3届亚洲炎症性肠病组织(Asian Organization for Crohn’s and Colitis, AOCC)年会于2015年6月18日至6月2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AOCC成立于2013年1月1日,旨在发展和支持亚洲地区炎症性肠病(IBD)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医学教育,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做为本届AOCC 2015中国主办方。广州中山六院胡品津教授,作为AOCC 2015轮值主席,提出“AOCC的发展:面对机遇和挑战”作为AOCC 2015大会主题。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中国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担任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大会共有来自17个国家的与会专家、学者900余人,会议讲座71场次,接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议摘要共计402篇。大会虽然是首次在中国举办,但无论从组织形式、参会人数、会议内容等各方面均超越第1届日本东京、第2届韩国首尔举办的会议,体现了AOCC的发展和壮大,描绘出AOCC更为广阔的远景。
本次大会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主会场和分会场共举办6场临床论坛、2场亚洲论坛、2场基础论坛、以及病历讨论专场、教育论坛和临床辩论专场,从接收的400余篇摘要中精选出10篇最佳论文于大会场宣读,评选出9篇作为自由发言,36篇摘要被选出为口头发言壁报参加小组讨论,154篇摘要以壁报形式展示。
2015年6月19日早8点25分,在振奋人心的音乐和纪录AOCC成长历程的视频播放结束后,钱家鸣教授宣布第3届AOCC会议正式开幕。胡品津教授接下来为大会致开幕辞,殷切希望通过AOCC增进亚洲各国在IBD研究领域的团结协作,成为世界IBD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
开幕式结束后,韩国釜山大学Suk-Kyun Yang教授首先做了关于亚洲IBD流行病学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指出,亚洲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逐年升高,克罗恩病仍以男性为主,家族史阳性仍属少见,结直肠癌发生率低可能与随诊的病程相对短有关,亚洲UC患者结肠切除率低,提示可能自然病程相对缓和。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钟捷教授用流利的英文阐述了内镜评分体系对于IBD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黏膜愈合的定义和评判。来自英国牛津John Radcliffe医院、前ECCO主席Simon Travis教授为与会者带来关于急性重度UC的治疗进展。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知名教授Stephen Hanauer在专题报告中提出未来的IBD治疗目标是(1)疾病修正:预防疾病进展和并发症出现(如肿瘤、狭窄或瘘管、手术等);(2)实现最佳的社会经济学效果。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院Geert D’Haens教授对IBD治疗的发展前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建立预测模型用于治疗决策的选择,药物浓度监测可优化药物疗效,早期手术对于特定患者可能是更佳的选择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杨红教授题为“中国17家医院UC患者合并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结局调查”的研究入选本次大会最佳摘要之一,并于开幕式当日上午宣读。
主会场6月19日下午座无虚席,日本Toshifumi Hibi教授和广州中山一院陈旻湖教授担任下午亚洲论坛的大会主持。来自中山一院的何瑶教授介绍了中国关于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的研究结果;日本Katsuyoshi Matsuoka教授汇报了贝赫切特病的最新诊断标准;来自韩国的Yoon Tae Jeen教授介绍了亚洲结肠IBD患者结直肠癌的内镜筛查成果。在接下来的临床论坛中,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介绍了国内学者尚不十分了解的抗TNF药物浓度监测对于生物制剂原发无效和继发失效临床决策的意义。报告提出在诱导缓解后检测药物谷浓度及抗体水平有助于判断药物的长期疗效,根据药物浓度调整药物剂量可能实现性价比更高。大会嘉宾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Subrata Ghosh教授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生物制剂地现状和未来。上海仁济医院冉志华教授系统性介绍了IBD地肠外表现及其抗TNF治疗疗效。来自中山六院练磊教授、西京医院梁洁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吴东教授带来的3个精彩病例,掀起了会议第一天结束前热烈讨论的现场气氛。
主会场次日的内容更是大腕云集,首先Simon Travis教授作为UCEIS(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评分系统)的提出者,对于该评分的内容、在欧洲和亚洲的应用和验证作出详尽的阐述,UCEIS的内容简单实用,值得在亚洲地区进一步推广。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沈博教授为AOCC 2015带来的是IPAA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专题讲座。南京军区总院朱维铭教授作为IBD领域的外科专家分享了他多年的预防IBD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宝贵经验。
分会场可容纳150-200人,在为期2天的正式会议中更举行了9场精彩纷呈的演讲内容,不仅包括重量级嘉宾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敦帝国学员圣文森特医院的Michael Kamm教授、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消化病中心的David Rubin教授等演讲的Clinical Forum临床论坛部分,更有Basic Forum基础论坛、Education Forum教育论坛,最后,来自中外学者各抒己见的Clinical Debates临床辩论部分将会议带向了高潮,令在场听众座无虚席,意犹未尽,甚至在过道和门口都站满了听众直至会议的最后一分钟。除此之外,Free Paper Presentation部分中各国研究者也是大放异彩。
在Clinical Forum临床论坛部分,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消化病中心主任David Rubin教授针对IBD治疗中的热点问题粪便移植FMT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大多数研究人群主要是中重度患者和药物治疗复发患者,个案报道和前期队列研究均表明FMT在IBD治疗中有效,且总体上是安全的,但近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尚不统一,可能与患者疾病情况异质性、供者异质性、技术因素、治疗时机等多因素相关。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视野、选择合适的患者和恰当的治疗时机,并且最重要的是应该强调分层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来自中山六院的高翔教授强调在生物治疗的今天,仍应重视具有30年历史且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抑制剂,其可以维持缓解和黏膜愈合、减少手术率和防止术后复发,但需监测巯基嘌呤的代谢,补充别嘌呤醇可以改善治疗反应并减少肝毒性、胃肠道副作用等,以及联合5-ASA或生物制剂,优化硫唑嘌呤的治疗。同时,硫唑嘌呤相关的淋巴增值性疾病和妊娠期应用问题也正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旭川医科大学的Mikihiro Fujiya教授通过897例亚洲患者中研究发现,亚洲IBD患者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远高于胃肠道肿瘤和其它胃肠病患者,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低白蛋白血症、CRP升高和D-dimer升高。此外,针对IBD黏膜愈合话题,来自韩国的Toung-Ho Kim教授、日本的Makoto Naganuma教授、美国的Stephen Hanauer教授、和台湾的Shu Chen Wei教授,分别从如何定义黏膜愈合、如何定义深层愈合、内镜下监测评估、黏膜愈合的血便标志物四个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各自的论述演讲。
在Basic Forum基础论坛中,探讨了IBD肠道菌群和IBD胃肠粘膜屏障稳态和免疫平衡两个热点话题。首先,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圣文森特医院的Michael Kamm教授,对IBD肠道菌群情况评估当下展望未来,提出肠道菌群不仅包括细菌,更包括病毒和真菌,IBD患者细菌多样性减少和组成改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对克罗恩病患者有保护作用,Entero-adherent E coli、Mycobacteria paratuberculosis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分别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有关。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沈骏教授也就目前IBD菌群的研究方法发展进行了阐述,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Siew Chien Ng教授则从中西方差异角度,阐述了IBD患者种族和地域差异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不同,未来或许会发现导致IBD发病率如此增高的微生物“推手”。其次,来自中国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教授、日本久留米大学医学院的Atsushi Mizoguchi教授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Kiichiro Tsuchiya教授,分别从IBD患者Treg细胞,树突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相互作用和上皮细胞功能3方面进行。
在Education Forum教育论坛以临床病例为基础,来自新加坡的Choon-Jin Ooi教授通过一例老年CD患者应用TNF-α单抗生物制剂跌宕起伏的临床治疗经过,警示我们老年IBD患者应用生物制剂需慎重,充分警惕机会感染、肿瘤发生率增加、住院率增加等风险。此外,日本的Kenji Watanabe教授讲述了通过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超声、MRE和CTE不同方法评估克罗恩病患者小肠病变活动度的评估。韩国的Geom Seog Seo教授提出了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应用前需要筛查的指标,主要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ANA抗体,结核、乙肝、丙肝、艾滋病毒、难辨梭菌、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肿瘤等。来自印度的Amarcnder Singh Puri教授阐述了难辨梭菌感染对IBD患者的重要影响。
在Clinical Debates临床辩论部分中,中外学者针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是否应用生物制剂,以及回结肠型克罗恩病患者首选药物或手术治疗两个焦点话题,进行了紧张激烈的辩论,无疑将会议现场气氛带入了高潮。首先,日本的Hideki Lijima教授提出了生物制剂可以极大的改善临床症状和减少激素的应用,且有效达到黏膜愈合后更可减少临床复发率、住院率、癌变率。但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李玥医师反驳提到,对于轻中度UC患者基于生物制剂的成本效益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需要慎重考虑。之后,日本Hiroshi Nakase教授提出外科手术干预应适用于梗阻型回结肠克罗恩病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时,而印度Vineet Ahuja教授则提出,针对亚洲患者往往存在回肠末端狭窄型病变难以鉴别结核感染或克罗恩病时,手术治疗可以明确诊断并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两天的会议时间如此短暂但内容充实,对每一位与会者来说都是一场IBD学术领域具有国际水准的饕餮盛宴。大会最终在胡品津教授对于AOCC未来展望的祝词和日本候任AOCC主席Mamoru Watanabe教授“From Asia to the World”的宣言中结束。正如本届AOCC主席胡品津教授所说,亚洲的IBD研究领域仍有许多尚未回答的问题,当前正是亚洲地区进一步加强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合作在IBD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着重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调查的宝贵时机。合作共赢是AOCC不断前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