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旻湖: 常腹泻的瘦子 你查过“炎症性肠病”吗?
来源:
求医
20岁的小张(化名)身高只有150cm,非常瘦削,经常腹泻,后来严重到肚子上出现肠外露,在当地采取了各种治疗方法均无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曾志荣表示,小张在该院确诊为炎症性肠病(inflam m atorybow el disease,简称IBD )。这在中国还是一种罕见病,每年新增病例大约有十万分之三。如果你肠胃时好时坏,没有原因消瘦,经常腹泻,那就要小心是否患上IBD了。
病因不明 青壮年高发
中山一院副院长陈旻湖介绍,炎症性肠病是一组导致消化道炎症的疾病总称,主要包括两个:克罗恩病(U C)和溃疡性结肠炎(CD )。“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严重的病例每天腹泻多达20余次以上,”陈旻湖说,至今其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还不明确。遗传、环境、饮食等都可能有关。有研究表明,20%的患者有亲属有同样的疾病。
炎症性肠病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消化领域很常见的一个病种,陈旻湖表示,随着中国人生活方式发生改变,IBD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近几年中国医院开始加入5月19日“世界炎症性肠病日”这一天活动。他提醒,基层医生应该提高警觉,遇到有类似症状病人应建议其转诊到大医院治疗。
中华医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首席专家胡品津介绍,目前全球有超过500万人罹患炎症性肠病,其中中国有170万。在我国,C D的发病高峰为18-35岁,男女比例1.5:1;而U C的发病高峰为20-49岁,男女比例1-1.3:1。十年来在中山一院建档的IB
D病人已经有2000余人,现在每年大约新增300人。
不传染 会影响儿童发育
据曾志荣教授介绍,炎症性肠炎不会接触性传播。成人已经发育成熟,生病后身体得不到必须的营养物质,体重会减轻;但青少年患病后,营养跟不上会影响正常发育,但不影响智力。曾志荣说,一些十几岁的孩子看起来可能也只有几岁。经过合适的药物治疗,虽然速度会慢一些,一些患儿最终可以长到其他孩子一样的身高。
该病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方案,且不能被治愈,只能将其控制在某种水平之上。药物治疗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比如头痛、恶心,需要和医生沟通,但不能自主停药。“很多病人病情进入缓解期,认为自己已经好了,自主停药,很容易导致复发,”陈昱湖教授说,复发的次数越多,对药物的敏感性会减弱,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易被误诊 确诊过程复杂
由于此病在中国少见,所以容易误诊、漏诊。胡品津表示,由于经济及认知水平较低,炎症性肠病在中国的诊疗远远不及西方国家,且诊断率非常低,绝大部分患者都是晚期诊断,且患者诊断后的治疗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患者晚期无法获得正确的医疗服务。据陈旻湖透露,他接诊过的患者由于此前未得到规范治疗,白白吃了一年的激素。
炎症性肠病的确诊过程也很复杂,“最长的要随访一年才可能确诊。”曾志荣介绍,除了一些常规检查,病人还需要做结肠镜、胃镜或钡餐试验,然后再定期随访,排除大肠癌等其他疾病,最后才能确证。其诊断的难度也增加了该病的误诊数量。
[关于IBD]
典型症状:肠胃时好时坏,没有原因消瘦,经常腹泻。
确诊方式:结肠镜、胃镜或钡餐试验,定期随访排除大肠癌等
正确认知: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疾病,它会伴随一生,但不会每天都发病。不会传染。接受规范治疗仍能享受到长寿美好的生活
[IBD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旻湖:周一下午消化内科门诊,周二上、下午炎症性肠病门诊
曾志荣:周一下午消化内科门诊,周四上、下午消化内科门诊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胡品津:周一下午消化专科门诊,周三上午炎症性肠病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