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旻湖: 我只是做好了我该做的事
来源:
在患者眼中,他是可以信赖的亲人;在同事眼中,他是不求回报的好人;在学生眼中,他是身教甚于言传的良师,他就是第十一届丁颖科技奖获得者陈旻湖教授。16岁那年高考后,他踏入了中山医科大学的校门,从此便和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对这个专业的懵懂到喜欢再到热爱,至今为止,他都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医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每天面对不同的病人,需要我去不断探索,以寻找最佳的诊治方法,这也许就是医学本身的魅力所在。”
行医:追求以人为本
陈旻湖的IBD(炎症性肠病)门诊,长期随访的病人有1000多人。每到周二,他都要给来自广东、广西、江西等全国各地的六七十位IBD患者看病。就诊患者中,有定期返院复查的长期随访患者,也有慕名而来就诊的IBD新患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终生性疾病,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目前该病尚无法根治,只能通过各种药物进行病情控制。许多患者在各地求治无果后,最终来到中山一院。患者们早已从网络上了解了疾病的严重性,不免心怀忐忑。“虽然炎症性肠炎痊愈有难度,但它毕竟不是恶性肿瘤,经过有针对性的治疗后,患者还是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生活质量。我不会去刻意隐瞒病情,而是会将病情真实的告诉给患者,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陈旻湖说道。
19岁的王玲(化名)是一位高三学生,不幸患上了克罗恩病,反复出现肠梗阻症状,当地医院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但是王玲正值高考前夕,进行手术势必影响到高考。在仔细分析王玲的病情之后,陈旻湖决定用适量的激素缓解狭窄肠段的水肿程度,减轻肠梗阻症状,在王玲高考之后再进行外科手术。在陈旻湖精心制定的治疗方案下,今年6月份,王玲不仅顺利参加高考,成功考上了大学,而且在入学前的暑假进行了手术,如今身体状况恢复良好,体重增加了20余斤。“个性化医疗是当今医学的趋势,作为医生,我们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也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本的体现”,陈旻湖表示。
在采访中,陈旻湖的同事忍不住爆料:陈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按照规定的挂号费用应是50元,但是他会让生活困难的患者挂8元的普通专家号。”对此,陈旻湖只是淡淡地解释道,炎症性肠病是终身疾病,难以治愈,医生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家庭状况做出一个长期的治疗计划,即在第一次治疗后,患者还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定期复查。不少患者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有一半都是从外地赶过来,长期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为他们减少一些费用。
除此之外,从第一次就诊开始,每位患者都会拿到一张IBD专病门诊卡,不管从哪里来到医院看病,有了这张卡都能够保证他们在周二挂到陈旻湖的专家号。同时,为了对就诊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陈旻湖和他团队都会留给患者24小时的随访电话,为患者答疑解惑。正是因为这份医患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目前中山一院消化科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IBD中心之一,在随访的患者中,时间最长的一名患者坚持复诊10多年。
为师:身教甚于言传
提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取得的成就,陈旻湖并没有说太多,但是提到自己的学生时,陈旻湖心中充满了自豪,“我的学生们都非常优秀,不少论文都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杂志上。”
作为国内知名消化内科专家,很多学生都想成为他的弟子,陈旻湖更看重的是学生对医学的热情、负责任的态度和踏实严谨的作风。从一开始从事临床工作,身边的老师对患者的悉心治疗,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的一举一动不断影响着他。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两年中,同行们严谨的态度也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非常专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且对有怀疑的数据进行反复求证。我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还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业和所从事的职业。”
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工作时,陈旻湖会在研究的宏观方向上进行指导,他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做科研,要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加上脚踏实地的行动”。同时,他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学生科研创造最佳的外部条件。在从事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往往涉及到消化内科、外科、放射科、病理科、超声科等多个科室的协调与配合,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进行,陈旻湖会亲自带着自己的学生拜访各个科室的主任,为学生创造最佳的研究条件,让他们能更加专注到整个研究项目中去。
做科研:下一个才是最好的
迄今为止,陈旻湖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380多篇,其中在国际医学专业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88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8部,参加编写10多部。获得包括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5项。成果之多,让人惊讶,但是当记者问及哪一项研究是他最来之不易时,他思考了半天。“他太追求完美了,仍希望下一个研究得出的结果是最好的。”他的学生们如是说。
早在90年代,幽门螺杆菌是全球研究的热点,幽门螺杆菌感染让患者溃疡愈合的速度减慢、溃疡的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最初的近20年中,陈旻湖的研究重点一直放在幽门螺杆菌上。在1992年,陈旻湖写的一篇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预防的文章,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Lancet》(《柳叶刀》)上,该文章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关于免疫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可行的观点。到目前为止,这篇文章已经得到500多次的引用。
2000年左右,为了解广东省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情况,陈旻湖带领四五个学生持续几年针对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消化不良、肠应激综合症、便秘等四项疾病,对城市和农村18-80岁的居民进行挨家挨户的面访式问卷调查,并发表题为《广东省社区人群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广东省社区人群慢性便秘的流行病学研究》等多篇论文,为国际了解中国疾病发病情况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数据。
在多年与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让陈旻湖开始留意到病人的精神问题,“不少患者虽然表现出疾病的症状,但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这不仅让他怀疑,是否精神的高度紧张也会对疾病产生影响。在针对99例病患的研究中,再次肯定了他的猜想,2006年,他在《胃肠病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心理社会因素在非糜烂性反流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提出在治疗时也要对心理社会因素加以关注。遇到情绪有波动的患者,他会详细地向患者说明疾病的缘由和治疗的方法,若遇到精神问题明显的患者,也会建议他们去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近四年来,陈旻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炎症性肠病的研究中,“目前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不清楚,无法治愈,很多患者需要接受多次手术和终身服药。通过一些探索性研究,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提供新的可能,从而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