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吴一龙: 肿瘤药物新品迭出令人印象深刻

吴一龙: 肿瘤药物新品迭出令人印象深刻

来源:

2013年ASCO年会上,很多中国临床肿瘤领域的科学家纷纷与会,以汲取最新进展,分享最新成果。在会场上,记者对CSCO主任委员吴一龙教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访谈详情:

 

记者:我们看到这次ASCO年会的主题是铸就攻克肿瘤的桥梁,您是怎么理解“桥梁”的概念?

 

吴一龙教授:Bridge有多个含义,第一可以说在疾病与治疗,我们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永恒的主题;另外一点,指的是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我们要建起转化性研究的桥梁;第三,更广泛地说,是医生之间的关系,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都必须有这样一座桥。

 

记者:目前中国科学家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临床试验的工作当中去,比如阿法替尼近年来开展的临床试验就是以您和台湾杨志新教授为主要的领衔者,在这一系列研究中,中国学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吴一龙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最重要的是需要对整个化疗试剂设参,动员和引导所有的病人一起来参与这项工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等。所有临床试验都是这样,试验的成功与否,除了了所有的参与人员之外,其中关键的就是主要研究者,是整个临床试验的研究过程的掌控者。

 

记者:今年在CSCO提交的摘要中,我们看到关于CTONG提交了3项临床试验结果。其中有一项研究您之前提到过,是张力教授做的研究,亚洲人群使用60mg/m2的多西他塞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75mg相较,疗效相似并且耐受性更好。请问这个研究的初衷是什么?60mg的剂量是怎么确定的?

 

吴一龙: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对于多西他塞这类药物,我们一直认为它的毒性偏大,并且毒性总是和剂量相关。所以我们这项研究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想把剂量降低,毒性减小,同时满足相同的疗效。75mg的剂量是根据欧美人的临床实验做出来的,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情。我们的想法是想确定能不能在毒性减少的同时又能保证疗效效果,尤其是在中国人或是东亚人中,这就是我们做这项研究的初衷。

这个研究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在研究药物用完以后,过去说抑制肿瘤达到一定周期就把药物停掉,这个研究就继续把药物用下去,成为维持治疗,证明60mg的一次剂量是安全的,而且能够提高生存率

 

记者:这个结论对于其他一些毒性较大的化疗药物使用有没有参考价值?

 

吴一龙: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都必须通过临床试验。不能借鉴其它药物的经验就盲目地参考,这在科学上、医学上是不允许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证明假说。

 

记者:本届ASCO,在肺癌领域您觉得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科研?

 

吴一龙:在肺癌领域我们可以发现,对癌症的分子机制正了解地越来越清楚。从ASCO上所做的各种报告都可以看到,研究已经不仅仅集中在腺癌领域,我们的视角也让鳞癌、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机制越清楚,对未来的药物发展更有利,这也是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第二点是新的化合物越来越多,可以说应接不暇,这就意味着未来我们可选择的治疗工具会更好。

第三是我们现在对疾病的分类越来越细。过去我们只是分腺癌和鳞癌,现在还可以根据是否突变,哪类突变进行再细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

More>>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