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志华: IBD需要更多学者和医生进行相关研究
来源:

每年5月19日是世界IBD(炎症性肠病)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30多个国家都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提高人们对这一长期性疾病的关注。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发起设立的消化病防治专项基金,接受法国医药集团益普生中国公司的资助,与全国IBD专家共同建立了“IBD健康教育微平台”。该平台通过“病友社区、空中课堂、患教活动、公益救助”等多种形式开展IBD防治工作,使IBD患者学习正确的疾病知识和治疗观念。
在介绍中国对IBD流行病学的基础研究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相比还有那些挑战时,来自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冉志华教授谈到:中国整体的IBD发病率低于国外,但近年来中国IBD发病率与以往相比有上升趋势,目前国内还缺乏严格意义上全国范围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既往主要是以医院为依托进行研究调查,来推测整个地区的发病情况,总体上,沿海地区和大都市发病偏多。.自2013年起,有关中国大陆某一区域IBD发病情况的区域性研究已陆续有报道。香港学者对IBD发病率在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前瞻性调查,中国大陆的广州、成都和西安,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共5个中国城市或地区参加了此项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广州、澳门、香港三个沿海城市在所参加研究的国家或地区中发病率是最高的。 同年,来自武汉市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武汉市IBD德年发病率约2.15/10万人,其中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约为克罗恩病的3倍。此外,我国儿童、青少年的IBD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加的迹象。东西方国家IBD的表型相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如西方发达国家克罗恩病比溃疡性结肠炎更多见,约2:1;而亚洲国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更高,与克罗恩病相比约3:1。克罗恩病西方女性发病率稍高一些,而亚洲国家,克罗恩病男性为多;亚洲人群IBD患者的肠外表现及家族史少于西方人群。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的带领下,我国IBD的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医生对对疾病的了解逐渐增多,在国内大城市的医院逐渐形成了较专业化的IBD诊治中心。。目前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外对IB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特别是在临床研究方面建立了比较好的体系,以便于开展多中心的研究。国内对IBD的研究仍属起步阶段,但是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在IBD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临床研究方面,也在IBD学组的带领下,开展了多中心的研究。今后仍需要更多的学者和医生进行IBD相关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取得更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