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岚: 第十六届华北五省市消化系学术会议召开
来源:
第十六届华北五省市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暨山西省第七届消化系疾病学术会于2014年6月27日至29日在太原市山西饭店召开。27日20:30召开了山西省全体委员会,应到委员39人,实到36人,请假3人(张镁硒、于和平、潘胜武),郝慧琴秘书长应邀参会。霍丽娟主委在全委会上就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会议安排的原则、注册缴费金额及学分、投稿情况等向大家做了汇报,郝慧琴秘书长就目前医学会举办学术会议的办会原则、目前形势及有关财务政策向委员们进行了讲解。华北五省市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是80年代初由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3省2市)消化界一些德高望众的老前辈发起的,每两年举办一次,5个省市轮流办会,我省前次主办时间为2004年, 10年后,由山西省医学会、山西省医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再次举办第十六届华北五省市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意义非常重大,此次会议对于山西省消化界来说也是一次盛会。在开幕式上,山西省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李亮成教授、华北会议发起人之一、80多岁的河北省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姚希贤教授、山西省医学会会长王峻教授分别为本次大会致辞。此外,80多岁的王大骏教授、天津的阚志超、韩玉山、刘之武等老教授均前来参会。会议由山西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霍丽娟教授主持。本届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共有500余人,报到代表467人,大会期间先后有8位全国知名专家及6位省内专家就目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内镜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及讨论,有10余位中青年医师进行了优秀文交流和疑难病例讨论,同时各地区投稿的论文以壁报形式进行了展示。 随着胶囊内镜及小肠镜的应用,小肠病变的发现率越来越高,但小肠疾病的诊断却是困扰医生的一个重大问题,北京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钱家鸣教授所做的《小肠疾病不都是IBD》的专题讲座,就隐源性多灶性溃疡狭窄性小肠炎、自身免疫性肠病、麦胶过敏性肠病等小肠病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做了详细的讲解。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诊断时多为中晚期癌、预后差,其治疗给患者及医保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就如何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这一问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澍田教授做了《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的专题报告,提出内镜医生要有力争发现早癌的意识,对早癌的各种内镜表现要有清楚的认识,苦练内镜操作的基本功,同时借助各种特殊内镜技术以及病理科医生的密切合作才能够提高消化道早癌的诊断率。胆源性胰腺炎是消化科及普外科常见的疾病,既往外科开腹胆囊切除及胆管探查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随着ERCP技术的普及,十二指肠镜下取石结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的微创治疗方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内蒙古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及内镜中心主任苏秉忠教授就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治疗做了《胆源性胰腺炎的过去与现在》的讲座,特别对于一些危重病例ERCP时机及术式的选择、外科何时进行干预等进行了分析。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胃食管反流病这一西方高发的疾病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人群发病率已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河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白文元教授就《2014DDW:GERD最新研究视角》进行了专题讲座,使大家解了胃食管反流病不仅增加食管腺癌、贲门癌的风险,也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及咽喉部癌的风险,同时提出了吸烟可增加Barrett食管高度异型增生和癌变的风险,提醒广大医生要对胃食管反流病给予足够重视及积极治疗。我国目前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5%,已经超过了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更容易合并脂肪肝,明显加重肝损害。天津市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陆伟教授报告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诊治进展》专题,就丙型肝炎和脂肪肝的流行病学、二者合并存在的相关研究、丙肝病毒基因型与肝脂肪变的关系、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治疗已经持续了30多年,同时由于抗生素的滥用,Hp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增加,致使Hp根除率明显降低,如何寻找新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山西医学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主任霍丽娟教授做了关于《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中的应用》的报告,其讲座内容为临床根除Hp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益生菌是消化专业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玉兰教授所做的《肠道菌群对结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的专题报告,纠正了目前对肠道菌群及益生菌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提示肠道益生菌与结肠癌发生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酵母菌甚至寄生虫等可能均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科主任张志广教授所做的《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诊治进展》、河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张晓岚教授的《良性胆系疾病的临床诊疗进展》,使参会代表对临床相对少见的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诊断、各种良性胆系疾病的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此外我省还有5位专家分别就慢性便秘、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消化内镜新技术、NSAID相关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等做了专题讲座。每位专家讲座结束后,专家与参会代表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及经验交流,解决了临床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广大参会代表受益匪浅。 本次会议会前各地消化学会秘书认真组稿、筛选典型及疑难病例。本届学术会议共收到论文295篇,内容涉及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肿瘤、酸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酒精性肝病、门脉高压、胰胆疾病、黏膜屏障、吸收不良、功能性胃肠病等多个方面,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有些论文还提出了一些具有推广和借鉴价值的诊疗方法及有新意的个人观点,体现了华北五省市消化科医务工作者对当前消化系疾病的热切关注及研究水平。大会组委会从295篇所投论文中选出了11篇优秀论文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并评选出40篇论文进行了壁报展示,对前10篇优秀壁报进行了表彰。同时将收集的临床资料齐全的8个典型或疑难病例进行了汇报及讨论,参会代表们台上台下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务组将所有专题报告PPT及论文制作成汇编,发给参会代表,便于其学习和交流。 本次会议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山西省医学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医学会及各地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的全力配合,更离不开各地专家、参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给予的大力支持。同时,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离不开深圳康哲药业、奥林巴斯、阿斯利康等20多家医药公司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的举办虽然较为成功,但也存在会议时间的选择不太适宜、参会代表人员数量估计不足、酒店接待及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举办本届学术会议,山西省消化专业委员也会将认真总结成功经验,改进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提高山西省消化系疾病诊治水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