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张萍: 揭开老年恶性心律失常面纱

张萍: 揭开老年恶性心律失常面纱

来源:

恶性心律失常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致死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结构退行性改变日趋严重,同时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及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学特性也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在伴随心血管病状态下尤为严重。

老年恶性心律失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纤维化和淀粉样变性加重、有起搏功能的P细胞数量减少、P细胞变小及凋亡。老年患者心率较慢,易发生窦房结功能障碍和心脏停搏;房室结和希浦系统也易发生纤维化、脂肪化、萎缩而出现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分支阻滞。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常以头晕、黑、晕厥为主要表现,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而在神经内科就诊,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最后甚至死亡。

(2)易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伴心功能不全,具备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同时,老年患者易出现复极异常,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QT离散度增加。除此之外,老年患者对下丘脑交感中枢控制能力下降,易发交感风暴和猝死。

(3)多种心律失常易并发。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常常病情复杂,不仅易发生致死性缓慢性心律失常,还常伴发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快速心律失常,给治疗带来一定复杂性。

(4)病情隐匿,风险更大。由于老年人耐受性强、反应性低,发病不易被识别,心悸、头晕、胸闷等症状易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和脑动脉硬化等,延误治疗。

基于上述原因,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更应该进行规范化随访和临床监测。例如,房颤患者应根据危险分层行抗凝治疗,反复头晕、黑、晕厥患者应及时进行连续性心电活动监测,重视致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如QT间期延长、频发早搏等),及时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器械治疗,但对于导管消融治疗需要审慎评估。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More>>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