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 右冠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病例分享
来源:
病史摘要
患者,男,43岁;反复胸痛2年余,PCI术后4月。2012年6月12日行冠脉造影: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左降支近段狭窄70%,可见斑块破裂征象,中段心肌桥,收缩期受压3040%,远端TIMI血流3级,第一对角支中段狭窄50%;前降支为右冠提供3级侧枝循环;左回旋支管壁略不规则,未见明显狭窄,第一钝缘支未见明显狭窄病变,第二钝缘支开口及近段狭窄50%;右冠中段完全闭塞,远段血管由桥侧枝循环显影,可见局限性狭窄70%。于前降支近段植入Excel雷帕霉素支架一枚。2012年6月13日心超示:左室内径正常上限伴多壁段收缩活动异常,LVEF:49%;极少量心包积液。术后规律服药,无胸痛再发。2012年7月16日再次入院行右冠介入治疗,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段支架无明显内膜增生,右冠中段完全闭塞,经桥侧枝循环远段显影,远段可见左冠侧枝循环形成的竞争血流。但反复尝试仍未能成功通过病变处。出院后继续服药治疗,未再出现明显胸闷、胸痛等不适,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但有长时间反复咳嗽,痰少,无发热。2012年10月19日为其再行右冠介入治疗。
体格检查:T 36.5℃,P 61次/分,R 20次/分,BP 106/60mmHg。
辅助检查: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律,V1~V3R波递增不良,I、AVL、V2~V5导联T波倒置。
入院诊断:1、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梗,PCI术后);2、糖耐量异常。
手术过程
患者于心导管室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右侧桡动脉,置入6F动脉鞘。送入5F TIG导管行左冠状动脉造影见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左前降支近段支架无明显内膜增生,前降支中段心肌桥,收缩期压迫40%,舒张期恢复正常,第一对角支未见明显狭窄病变;左回旋支未见明显狭窄,钝缘支近段管壁不规则,狭窄30~40%。左冠向右冠提供3级侧枝血流;右冠中段完全闭塞,近桥侧枝循环远段显影。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并商量后决定进一步行右冠介入治疗。取6F AL0.75指引导管送入右冠口,0.014"Conquest在Fincross微导管支撑下反复尝试难以通过右冠闭塞病变,遂决定采用逆向技术开通病变,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6F EBU3.5指引导管送至左冠口,0.009"Fielder XT导丝在Corsair导管支撑下通过间隔支侧枝血管送至右冠中端,造影证实导丝位于血管真腔,反复尝试Corsair导管难以通过侧枝血管送至右冠,先后取CTO 1.1×20mm、MINI TREK 1.2×6mm、 CTO 1.1×10mm预扩球囊于间隔支所提供侧枝血管内6atm×5秒扩张,Corsair导管成功通过侧枝血管送至右冠中段,先后换用Conquest、Miracle 3、Conquest pro、Pilot 50导丝分别从逆向及正向尝试均难以通过闭塞病变,遂取Sprinter2.0×20mm及Sprinter2.5×20mm球囊正向于右冠近中段10atm×5秒扩张后,换用Conquest、Miracle 3、Pilot 50、Pilot 200、Crosswire NT导丝正向及逆向应用CART技术反复尝试,造影均提示导丝位于假腔,最终以Crosswire NT导丝逆向通过病变成功送至右侧AL0.75指引导管内,前送Crosswire NT导丝及Corsair导管至AL0.75指引导管内,撤出逆向Crosswire NT导丝,经右侧指引导管前送Finecross微导管Kissing至Corsair导管开口处,经该微导管前送Pilot 200导丝经Corsair导管送至间隔支,逐渐回撤Corsair导管至间隔支内,再取Sprinter 2.5×20mm球囊于右冠远段至近段以12~14atm×5秒扩张多次,造影显示右冠前向血流恢复,近中段弥漫性夹层,残余狭窄70%,于右冠远段至开口串联植入LEPU NANO2.5×36mm、LEPU NANO 2.75×36mm、LEPU NANO 3.0×24mm雷帕霉素药物支架,14~16atm×秒扩张释放,复查造影示支架扩张满意,无残余狭窄,TIMI血流3级。手术成功,拔鞘,以6F 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闭股动脉穿刺部位,右下肢制动12h,以TR Band桡动脉压迫器封闭桡动脉穿刺部位,充气14ml,术后每2小时放气1ml,若无渗血8~10小时后松开,术中用肝素13000U、碘必乐400ml。术终血压110/65mmHg、心率62次/分,患者无不适主诉,注意局部渗血情况和生命体征监测。建议手术后水化。
术者体会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涉及到临床前的诊断、术前的准备、术中的操作、器械的选择、医师的临床经验以及术后的评估等等,其治疗需要综合、全面地考虑。从临床证据来看,CTO病变尤其是前降支病变、大血管病变,实施血管开通,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葛均波院士发起的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lub,China,CTOCC)积极分享有价值的CTO介入治疗病例,始终致力于提高我国CTO介入治疗水平。
本病例较为复杂,患者年龄尚轻,2012年6月实施的急诊介入治疗和7月实施的CTO病变介入治疗都不成功。10月份的造影复查,发现病变要比7月份更为严重。患者左前降支心肌梗死,右冠完全闭塞,属于CTO病变。基于当时的情况,只开通了相关血管。患者年仅43岁,心肌已经受过一次打击,此次的CTO介入治疗,开通右冠动脉非常有意义,否则将会造成由于心肌长期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病或影响心功能等。
起初我们选择了正向技术,开通效果并不理想。随后采用了逆向技术,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器械和导丝,手术获得了成功。该手术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对患者的正确选择和手术医生的经验外,在处理CTO病变时,对导丝和其他辅助器械的选择尤为重要。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病情允许下的耐受时间及肾脏功能等。
这个病例如果单纯考虑实施搭桥,一定是采用静脉搭桥。而对于回旋支病变、右冠病变,在血运重建方面更倾向于植入支架。由于静脉桥的闭塞率高,相比较于药物支架,目前静脉搭桥的效果并不显著,长期预后也不理想。而今,处理再狭窄相对简单,既可以采用球囊扩张,也可以植入支架。对于这种类型的局限性病变,药物支架具有一定优势。
“一站式”杂交技术(Hybrid)是在不停跳状态下经胸骨下端小切口行左乳内动脉(LIMA)至前降支,远期效果良好,但是在回旋支和静脉桥的效果并不理想。该病例放置了三个支架,其长期预后如何,还有待观察。植入支架不仅是为了开通血管,更重要的是为了术后其他的二级预防,比如正常的生活习惯(戒烟、不酗酒、适当的运动)和药物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