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实名注册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江泽飞: 年轻的乳腺癌患者 化疗不是越多越好

江泽飞: 年轻的乳腺癌患者 化疗不是越多越好

来源:

一个年轻人得了乳腺癌以后是不是一定要做化疗,因为她可能刚结婚没有孩子,也可能根本没有结婚,所以我们学者中总是也有一些不一致的意见。因为的确我们从学术文献看,好像年轻的乳腺癌发展会比较快一点,有些时候预后也差一些。其实这应该说是一个相对的,你要如果说去比一个40以下和80岁以上的人,80岁以上老太太长头发也长得慢,所以瘤子恐怕也长得慢,所以从科学的程度上是符合它的生长特性。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这些年轻患者的特殊性,因为她们可能考虑到生育和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我反倒是更想从学术的角度提一提,我们如何避免年轻女性乳腺癌的过度化疗问题。

2013年,我们有一个叫圣加仑(St. Gallen)的专家共识,在表态说35岁以下,如果其她因素很好,要不要打化疗的时候,国际上四五十个投票专家说同意和不同意的各占一半,那我呢是表态是说不同意,我认为年轻不是必须要化疗。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存在呢,有时候我们在诊室的时候,会碰到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女性,如果她陪着她七八十岁的母亲来看病的时候,她的心态普遍是说,让老人安全一点,治得好一点,活得开心,但是如果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女性陪着二三十岁的姑娘来看病的时候,她所有的愿望只有一点,把我闺女治好,辛苦一点没关系。所以这样使得我们医生有时候会有一种压力,就是说因为家里要求比较高,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年轻,我们都比较可惜,因为她年轻,也能承担这个治疗。

那么就现在乳腺治疗来说,我们有很多手段,有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还有靶向治疗。那么作为化学治疗来说,它的原理是利用这些化学的毒素,或者叫化学的毒药,来杀伤那些肿瘤的细胞。应该说现在化疗的地位是很稳固的,有很多人在化疗中获益。通过术后的预防化疗,能够取得长期存活和治愈的可能性。所以对于乳腺癌来说,应该说手术前可以化疗,手术后可以化疗,万一复发了也需要化疗。化疗的类别比较多,有普通的这种像环磷酰胺这一类的,有比较贵的像紫杉类的,甚至还有像纳米紫杉类的高级的、贵的化疗药,但关键在于说其实不是所有人化疗都是有效的,化疗都有毒,但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效。因为不同类别的乳腺癌,它对药物依赖性不一样,乳腺癌我们可以分为A型的、B型的、三阴的、HER2阳性的,那么有些类别它依赖于内分泌,比如我们称之为A型、B型的这一种,那么有些是HER2阳性,它可能依赖于靶向治疗,那么它需要靶向和化疗的结合,那么有一种类型是三个受体阴性,或者是其他类别,它需要化疗。所以我们主张说必要的化疗,我们克服毒性,做化疗安全管理的同时,我们还是要注意到,我们能不能选择一些人是可以不化疗。

我想讲几点,因为有些人化疗她就不获益,有些人化疗以后很辛苦,疗效提高并不高。比如说有种病人,开完刀以后经过放疗,她能够保证90%不复发,再加上内分泌治疗,能到92%,么这样的数字几乎是难以突破的,如果非要达到99%,这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你增加再多的化疗,还在95%左右徘徊的话,从医学的角度我们会说,根据研究的证据,该患者增加化疗并没有降低复发风险可能性的话,我们应该认为说这种人可以不化疗。因为化疗导致的副反应显而易见,比如说血象低的问题,脱发的问题,尤其是提到了说年轻患者,因为毕竟化疗对卵巢的影响,对她生育的影响,她的潜在的风险比较高一些。这点我还是想说,我们该做的一定好好做,不该做那么久的就别做那么久,可以不做的我们尽量不做。医学上有这样的评估体系,能来判定哪些人化疗获益。需要的话,我们用短暂的化疗尽快控制疾病以后,身体的其他机能还是有可能恢复的。但是如果根据医生判定来说,这个患者可以不化疗的话,我也希望我们更多医生,也希望我们的公众也能够有一个意识说,我可以做,但是如果说我能不做的话就别做。

乳腺癌这个病,有很多评价好坏的指标,比如说淋巴结的数目,肿块的大小,受体基因等等,我觉得这些是科学评估,单靠年龄来确定化疗不太科学。所以我想说,年龄并不是说需要化疗的绝对的一个证据,并不是越年轻就越需要化疗。所以我们对于决定一个年轻患者治疗的时候,我们始终强调只有结合证据,结合经验,尊重意愿,才能做一个共同的决策。因为我觉得医患之间应该是一个朋友关系,我们面对的是病魔,我们共同来决策,我们一起往前走,我想我们才有可能把我们工作做得好一点,把你健康呵护得更好一些。

 

  • 版权声明:
  •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学顾问”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学顾问所有,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学顾问”。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 更多
说两句吧!
您的身份为游客,如评论请先登陆
评论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