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解读:预测IBD患者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众所周知,IBD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自身免疫性胃肠道疾病,临床上患者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甚至血便来就诊。IBD病程长,反复发作-缓解,需要在诱导缓解后进行长期的维持治疗及随访。在IBD诊治过程中能否坚持正规治疗是影响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多个中心进行的临床试验都发现患者遵医嘱坚持治疗对于减少疾病复发、住院治疗、手术及疾病癌变都有显著作用。所以发现低依从性患者,并针对性加强患者教育以及增加额外关注对于改善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在欧洲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文章由比利时Leuven大学医院消化科的Sofie Coenen教授等人撰写,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比利时Leuven大学医院消化科门诊的患者中选取570例(471例为IBD,99例非IBD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MMAS-8量表分析。IBD患者中466例完成了这个调查,其中50%为男性,平均年龄42.5岁,329例为克罗恩病患者,137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47%IBD患者近期进行TNF-α单抗治疗,26%的患者近期服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另外18%患者目前服用硫唑嘌呤。依据量表中的评分,患者被分为低依从性(评分>2分)中依从性(评分1-2分)高依从性(评分为0)。结果发现IBD患者36%为低依从性,53%为中依从性,11%为高依从性。文章对于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也进行了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抽烟、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等相关数据。
结论:按照评分,IBD患者低依从性者约占1/3,比例少于非IBD患者(36 vs. 49%, P= 0.021),也就是IBD患者的依从性高于非IBD患者。随后进行了低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在多变量分析中发现IBD患者里低依从性患者职业分析中发现学生、雇员低依从性比例较高,文章中分析雇员和学生低依从性的原因主要是经常出差或者离开家而忘记按时服药。数据显示个体经营者低依从性患者比例最少,个体经营对于低依从性是一个保护性因素。此外年龄小于40岁、较高教育水平以及单身都是低依从性的高危因素。在接受不同治疗的患者中,作者发现接受美沙拉嗪的患者低依从性者较高,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美沙拉嗪价格昂贵、药片数量大,服用不适,而且与单纯服用美沙拉嗪的患者相对病情较轻,患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因此,在临床中应高度重视低依从性对于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针对这一分部分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治以及随访,提高这一部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最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