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露: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饮食管理
来源:
饮食因素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的饮食管理不仅有利于控制UC的发病和复发,还能起到辅助性治疗的作用。在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的条件下,科学的饮食指导和管理对降低发病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1、容易诱发UC的饮食成分
研究表明,高糖、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与UC的发病和复发有关。
(1)蛋白质
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肉类、奶酪、牛奶、鱼、豆制品和蛋类等,这些食物可能与UC发病有关联。法国一项长达10年的大样本随访研究[1]显示,高蛋白的摄入特别是动物蛋白的摄入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2]认为,牛奶与UC患病有关,并指出牛奶过敏及乳糖不耐受是导致UC的原因之一。食物中肉类(含丰富的蛋白),尤其是红肉和加工后肉类的摄入,增加了UC复发的风险[3-4]。Hou等[5]的系统评价结果也显示,过多摄入红肉、牛奶及奶制品是UC复发危险因素。
随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蛋白质比例增加,故摄入的含硫氨基酸(包括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以及牛磺酸)明显增多。通过肠道细菌对含硫氨基酸的降解和发酵,产生多种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等积聚在肠道,这些物质会对结肠细胞产生一定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能间接地改变其蛋白功能和抗原性[6]。硫化物对结肠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是结肠炎形成的一个重要机制。
另外,由于非有机硫酸盐(包括二氧化硫、硫化氢、亚硫酸盐)在贮存和储藏食物和饮料中作为防腐剂广泛的应用,如白葡萄酒,汉堡包,浓缩饮料,香肠,啤酒和红酒等,因此,这些食物和饮料也增加了UC发生的危险性[7]。
(2)脂肪
Reif[8]研究显示,UC发病前的脂肪摄入增多,尤其是动物脂肪和胆固醇。脂肪摄入增多引起的结肠炎症性改变,也可能会影响胆固醇的吸收和分泌。由于高胆固醇血症形成的高凝状态可使血管痉挛,血管紧张度增加,影响黏膜血液供应,
因而造成结肠黏膜损伤[9]。欧洲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10]表明,n-6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多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Geerling[11]发现摄入过多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会增加UC的发病概率。因此,脂肪摄入与UC发病有一定关系。
(3)糖类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糖摄入量的增加与炎症性肠病发病可能相关。
许多调查显示高糖摄入与UC发病可能有关。Reif[8]通过对UC患者发病前食谱的调查,发现高蔗糖摄入可能会增加患病率。Bianchi
Porro[12]研究发现,与正常饮食组相比,常吃含糖量高食物者患UC的风险性增高。Russel[13]在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经常摄入含糖量高食物如可乐饮料和巧克力者与UC发病呈正相关。但是,高糖饮食导致UC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目前存在的假设是,过多摄入糖类物质,可能导致肠道细菌的过度繁殖,从而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UC发病的风险。
Sakamoto[14]等对108例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126例UC和211例对照组进行了患病前饮食的对比研究,结果提示甜食的高摄入可增加患UC的风险。
(4)其他
Mahmud[15]等发现,某些食物中含有无营养价值的微颗粒物质,如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和抗凝物等,可增加炎症性肠病的患病率,这些物质可与肠内成分结合成为抗原而引起免疫反应。另一项研究[16]则显示,UC病人消耗过多的维生素B6,而冰箱食品、喜食油炸食物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2.UC患者的饮食管理方法
UC患者常见的饮食管理方法有排除饮食法、轮替饮食法、再纳入饮食法等。
(1)排除饮食法
即去除患者日常饮食中某些诱发或加重消化道症状的食物,是目前临床普遍应用的炎症性肠病饮食管理办法,排除饮食或称忌食。有的患者因为食用某种事物导致腹泻或腹部不适,便不再继续食用该类食物。虽然这种方法对提高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方法明显缩窄了患者食谱,长期排除饮食必然造成营养摄人的不足。饮食限制导致患者铁、钙、维生素D等缺乏,导
致贫血、骨质疏松等营养问题出现。排除饮食法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可供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将某种食物列为严格忌食时,对此种食物作为配料的食品也应予忌食,如对小麦不耐受,除小麦以外,面条、饺子、馒头、饼干等以小麦为加工原料的食品,均应予以忌食。
(2)轮替饮食法
指对不耐受食物在排除饮食的基础上,间隔一段时间(间隔时间一般为4d)。重新纳入食谱的一种饮食管理办法。对于同时对多种食物不耐受的患者,轻度不耐受食物种类建议采用轮替饮食,从而确保患者饮食多样化,营养摄入充足,又能避免每天食用加重不耐受程度。轮替饮食常与排除饮食同时进行。
(3)再纳入饮食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排除饮食,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后,可有步骤、分阶段地将不耐受的食物逐渐纳入正常饮食的过程。再纳入饮食可以帮助患者判断是否对不耐受食物依旧不耐受,并帮助患者在忌食之后逐渐拓宽食谱。患者在忌食6个月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进食之前不耐受食物。首先纳入营养价值较高但不耐受程度低的食物,每次只纳入一种,此后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变化,确认无不良反应后尝试加入下一种不耐受食物。
3、UC患者的合理饮食
本病患者饮食的总原则是以清淡、细软、易消化、无渣或少渣、低蛋白、低糖、低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
鸡肉、鱼、虾等均可切成细丝或肉末,猪肉、牛肉等红肉应适量食用。患者须忌酒、碳酸饮料、咖啡、浓茶、巧克力、甜点等。膳食脂肪量要限制,应采用少油的食物和少油的烹调方法。饮食要新鲜卫生,尽量不食用冰箱食物及含较多防腐剂和添加剂的食物。辣椒、胡椒、葱、姜、蒜、洋葱等刺激性食物,芹菜、韭菜等粗纤维食物应避免进食。易引起肠道过敏及可疑不耐受的食物也不应进食。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的过敏性感受也不同。牛奶、鸡蛋、未成熟番茄、花生、菠萝、海鲜、蚕豆、及一些昆虫类食品等都具有致敏作用,有些人吃了这些食物易引起过敏、可有些人就不过敏,对某一食物某人是否过敏,就主要在于各人的体质不同而异。同时应少食多餐,避免肠胃功能紊乱使本病复发或加重。
对急性期患者,应食无渣流质或半流饮食,如米汤、蒸蛋、藕粉,烂面条等;
可选用含优质蛋白的鱼肉、瘦肉、蛋类制成软而少油的食物;禁食生冷,水果及蔬菜可将制成菜水、菜泥、果汁、果泥等食用。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予胃肠外营养,使消化道得以休息以利于减轻炎症而控制症状,待营养状况改善后逐渐增加口服食物。
选择食物时同时应结合患者的证型与体质因素,如湿热证患者慎食羊肉等温性食品,虚寒证患者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生冷瓜果、冷饮、冷菜冷饭等。同时可配合食疗,脾虚证的患者可服用薏仁粥,阴虚的病人可用百合粥,湿热类型的患者可服用砂仁、薏仁、南瓜等物。
总之,饮食成分在UC的发病和治疗中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食物的敏感性不同,不存在适合于所有UC患者的单一饮食或进食计划。患者适合于吃哪种食物、不适合于吃哪种食物都必须是个体化的,除了应该根据患者的病程、病变部位和病情程度等而作调整外,患者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如果某种食物可诱发或加重本病,就要尽量避免。当然,恢复和维持良好营养状况是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虽然UC患者有很多饮食宜忌,但不能过度限制饮食,从而加重营养不良状况。
参考文献
[1]Jantchou P,Morois S,ClavelChapelon F,et al. Animal protein
intake and risk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the E3N
prospective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0.
[2]Solc P,Mokr Z.Various tolerances to cow’s milk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Cas Lek Cesk 1966;105(34) :
915-921.
[3]Jowett SL, Seal CJ, Pearce MS, Phillips E, Gregory W,
Barton JR, Welfare MR. Influence of dietary factors 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ulcerative
colit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Gut 2004; 53: 1479-1484.
[4]Tilg H, Kaser A. Diet and relapsing ulcerative colitis:
take off the meat? Gut 2004; 53: 1399-1401.
[5]Hou JK,Abraham B,ElSerag H. Dietary intake and risk of
develop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1;106(4):563-573.
[6]Magee EA, Richardson CJ, Hughes R, Cummings JH.
Contribution of dietary protein to sulfide production in the large intestine:
an in vitro and a controlled feeding study in humans. Am J Clin Nutr 2000; 72:
1488-1494.
[7]Magee EA, Edmond LM, Tasker SM, Kong SC, Curno R,
Cummings JH.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using a novel method of data analysis. Nutr J 2005; 4:7
[8]Reif S, Klein I, Lubin F, Farbstein M, Hallak A, Gilat
T. Pre-illness dietary facto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Gut 1997; 40: 754-760.
[9]Simopoulos AP. Essential fatty acids in health and
chronic disease. Am J Clin Nutr 1999; 70: 560S-569S.
[10]Tjonneland A,Overvad K,Bergmann MM,et al. Linoleic acid,a dietary 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and
the etiology of ulcerative colitis: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within a Europea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Gut
2009;58(12):1606.
[11]Geerling BJ, Dagnelie PC, Badart-Smook A,Russel
MG,Stockbrugger RW,Brummer RJ. Diet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1008-1013.
[12]Bianchi Porro G, Panza E. Smoking, sugar,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Br Med J (Clin Res Ed)1985; 291: 971-972
[13]Russel MG, Engels LG,Muris JW, Limonard CB,Volovics
A,Brummer RJ,Stockbrugger RW.Modern life' in the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case-control study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nutritional
factors.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8; 10: 243-249.
[14]Sakamoto N,kono S,Wakai K,eta al.Dietary risk factor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muticenter case-control study in Japan,Inflamm
Bowel Dis 2005;11:154-163.
[15]Mahmud N, Weir DG. The urban diet and Crohn’s disease:
is there a relationship?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1;13: 93-99.
[16]李亚红,刘军英,张欣,等.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危险因素[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 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