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学: 慢阻肺防治不能怠慢
来源:
慢病是什么病?慢病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慢性病,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多少都会说出一些慢性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医学上的慢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为代表的一些疾病,这些疾病病因复杂、起病缓、病程长,经常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理想。
因为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最主要问题,并带来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
慢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取决于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因此慢病的预防治疗不同于急性疾病,不能单纯依靠药物干预,更需要患者个人生活方式的调整,强调患者本身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医生治疗,病人本身是防治慢病的主角。
传统中医对生命、健康和疾病有着独特的理解,强调“天人合一”,崇尚“未病先防”,在慢病的防治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老慢气,我先谈谈防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怡情养性,调摄精神 早在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明确指出了怡情养性、调摄精神是人体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条件。
食饮有节,顺应自然 饮食要定时、定量,《吕氏春秋》中曾讲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若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饮食要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吃饭时不能太烫,也不能过凉。同时依据气候的寒温选择适当的食物可以达到协调机体内外阴阳的作用,也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重要方法。如《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合理运动,不妄作劳 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里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简单讲就是养生防病需要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经常运动以保持气血的通畅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形象地指出了合理运动对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戒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吸烟是老慢气的罪魁祸首,是引起慢阻肺的主要原因,烟辛热有毒,吸烟伤肺耗气损阴,炼液生痰。同时需要特别注意改善室内空气洁净的问题,比如说,厨房安装抽油烟机、改善房间的通风、避免室内二手烟等。
增强营养 慢阻肺患者呼吸时消耗的能量是健康人的8至10倍。多数慢阻肺患者气血两虚,易感冒而引起复发。在膳食平衡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和锌、铁、钙等营养素的摄入,以保证身体的需求。如平日宜选择扶正培本、补脾益肺的食品,如牛羊肉、甲鱼、牛奶、鸡蛋、瘦肉以及山药、莲子、大枣、核桃仁、百合、桑葚、白果仁、甜杏仁、黑芝麻等药食同源的食品。
呼吸锻炼 腹式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呼吸锻炼方法,“呼吸到脐,寿与天齐”指的就是腹式呼吸,通过膈肌的上下运动来扩大和缩小胸腔为主、肋间肌运动为辅而进行的呼吸。具体做法并不复杂,患者仰卧床上,放松肢体,思想集中。由鼻深长而缓慢吸气(鼓起肚皮)3至5秒,屏息1秒,然后由嘴徐徐将气呼出(回缩肚子)3至5秒,屏息1秒。每次5至15分钟,做30分钟最好,每天1至2次。腹式呼吸可使肺泡得到锻炼,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利于康复。
春夏养阳,冬病夏治 中医认为慢阻肺患者以肺脾肾虚、阳气不足为病理特点,往往在冬季和气候寒凉时发作和加重,属于“冬病”的一种。在“春夏养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拔罐、穴位贴敷等为主的冬病夏治可以有效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慢阻肺患者积极接受此项治疗可以实现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