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 我国心脏介入史又谱新篇章
来源:
心血管网:10月3日,您成功地完成了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的篇章。那么在该项技术推出前您做了哪些相应的准备工作?在其过程中有何体会?为了确保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发生,术前应该对患者进行什么样的风险评估?
葛均波教授:原则上讲,在做此次手术前我做了四年多的准备工作。众所周知,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和经验的积累。如果第一例取得成功,会对该学科在学术上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反之,第一例手术失败往往会阻止该学科的发展和该项技术的开展。所以,在开展第一例手术前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另外,开展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承受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压力还有心理上的压力。虽然我们经常提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不是机械,不可以说失败了以后再重新开始。所以说,我们心理压力和所承担的责任更大。
因为患者自身原因,在无其他医治方法的前提下,2002年4月16日,法国Cribier医生开展了全球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虽然该患者在四个月后因非心脏病的原因死亡,但是,该项技术还是取得了成功。2004年夏天,我在毛里求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遇到了开展此项技术的法国Cribier医生,当他提及此事时讲到:“虽然当时的创伤不像目前这么小,还存在很多的风险和很多未知的事情,但是,我们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这项技术会替代创伤很大的开胸术”。其原因在于,该项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因此避免了感染、出血等很多的情况。
任何一个学科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最近我给卫生行政部门写了很多的信件,提出了请求,同时也阐述了开展此项技术的重要性、对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患者的需要。我们发现,虽然外科置换瓣膜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但是有30%的患者因为自身的原因而不适合用外科的技术进行治疗。所以这30%的患者我们只能眼看着他的生命走向终结。如果这一部分患者能通此项技术得到很好的治疗,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都是获益的。虽然前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提出的请求相关部门因为存在质疑而未批准,如:对患者会造成什么样的损害,手术成功的几率多大等。后来,我们经过第二次的准备以及具备了一些条件后,我们开展此项技术的请求得到了批准。
当然,术前我们用多种评分系统评估来做患者的风险评估。当Logistic EuroScore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手术死亡率≥20%和/或STS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手术死亡率≥10%时,应考虑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是, Logistic EuroScore评分系统易高估手术风险,而STS评分系统又略微低估手术风险,而且在这些评分系统中,均不包括传统开胸瓣膜置换术的一些禁忌症如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严重钙化、患者极度乏力等,因此在进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前,心内科医生应与心外科医生共同对患者进行开胸手术风险评估。总体来说,第一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开展不但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心血管网:主动脉瓣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几十年来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已经成为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正朝着小切口、微创的方向发展,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为临床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就全球而言,请您介绍一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治疗的现状?国际上开展此项技术上还存在哪些不足?
葛均波教授: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病人一旦出现胸痛、乏力、昏厥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则预后较差。随着我国居民老龄化程度加重,因退行性改变而导致的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对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其1年、5年和10年的死亡率分别为38%、68%和82%。2008年7月,我们作了一项调查:当时全球只有1600例的患者作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但是到2008年9月我们再次调查时,已经有32个国家开展该项技术,两万多的患者接受了治疗。虽然我们不能说该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被广泛地用于患者的救治也是值得我们欣慰。
目前来讲,我们在手术过程中有很多患者会发生生命危险,那么我们也应有相应的急救措施,我们在工作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经皮瓣膜置换术是一种新技术,临床应用时间较短还不成熟,初步研究表明对于高危患者,此项技术是可行的,并且初期临床效果较理想,但是远期效果还有待于随访观察。我相信,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现有的一些技术难题会不断攻克解决,为主动脉瓣疾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使主动脉瓣患者从新的治疗方法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心血管网:每个治疗方案实施都需要制定详尽周全的治疗方案,因此各个科室的合作精神以及协调性都至关重要,对于从未开展过的治疗来说更是如此。由您完成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前、术中都涉及到多个部门时,您是如何进行总体的统筹和协调确保手术成功的?
葛均波教授:为了避免患者在术中的痛苦以及造成不必要干扰,开始此次手术前,我们建议前20例患者在术中以全麻的形式进行,待有了相关的经验后,我们可以进行诱导性麻醉。因此,开展本例手术时我们邀请了麻醉科医生参与术中。虽然进行了全麻,术后患者在短时间内就苏醒恢复知觉;为了预防该患者有血管的并发症,我们还邀请心外科的医生、血管科医生参与术中,另外,需要检测食道、瓣膜的大小时我们也需要超声科医生。有文献报道,即便如多个科室参与,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其中以缓慢性心律失常需安装永久起搏器、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血管并发症等多见。因此多团队合作的协调性至关重要。
心血管网:您完成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不但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我国心脏介入史谱写了新的篇章。未来,该项技术在的推广上需要什么样必备条件?您有何计划?
葛均波教授:第一例手术成功后,有两家企业与我联系,希望使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国内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中心。现在企业是希望做大市场,作为医生我们希望用该技术造福患者。那么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将我们的医生,包括麻醉师、介入医生派送至国外积累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待这批人员回国后再给其他医生开展培训。
目前来讲,首先,我们还需要积累病例和经验;其次,我们要通过临床的观察取得国家FDA的批准,使我们更大化地开展工作;再次,在扩大病例后,我们希望不管从哪方面出发,使患者能有最大的受益。总体来讲,做到以上三方面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